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民族和諧共處,基石是高度的人文趨同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7-12-17 17:35|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3293| 評論: 2|原作者: 延章

摘要: 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出於民族團結的需要,出於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需要,我們是時候設立一個共同的理想,人文的目標,以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共處,並塑造中國最強軟實力 ... ... ... ... ...

有人以為,民族和諧共處,必須鋤強扶弱,遷就低俗。殊不知,這種思維實質是基於叢林法則,而叢林法則之下,只有弱肉強食,基本是不可能實現和諧共處的。

民族的和諧共處,必須建立在對高度的人文追求之上。

近代西方殖民全球,而仍得以在政治及文化上統領全球至今,必不是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威懾力,更不是出自其對弱小國家的救濟,而是由於其塑造的高度政治理念:民主自由法治。

出於對強者的敬仰,出於對科技的崇拜,出於對政治的佩服,全球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近代以來,一直以西方為模板,希望能複製出自己民族的強大國家。先是大英帝國,再是美利堅帝國,但無一不是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在叢林法則面前,西方國家自己是強者,強者是不會向弱者提供一個,真正可以複製出與之平起平坐的強者的模板的。

然而,這樣的高度政治理念,依舊是如此的吸引人,它產生於叢林世界,註定它是最佳的暴動思想武器。

民主自由法治的政治理念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它缺乏穩定發展的理念,缺乏和諧共處的理念。全世界都在用行動印證這個政治理念的失敗,借鑑者不例外,大英帝國不例外,美利堅帝國亦不例外,奉為圭臬的歐盟更不例外。

但有一點教訓是肯定的,人類總會向高度的理念趨同。

基於叢林法則的趨同,只能帶來無止的動亂。要實現民族和諧共處,不能藉助於鋤強扶弱,這是顯而易見的。

和諧共處,是人文社會的特徵,不同民族的和諧共處,只能建立在高度的人文理念之上。

這個高度的人文理念,就是華夏的正統文化。

華夏民族曾在過去數千年裏,藉助這個高度的人文理念,教化歸來了東亞諸個藩屬之國,更收服歸化了西北的胡夷。最重要的,得益於對人文理念的追求,華夏社會始終能堅持民族的統一,而不會像歐洲國家那樣,由於地理、風俗及方言的差異而分裂成各種民族。

即使經過多次少數民族的殖民統治,華夏民族仍然能恢復正統的文化,正是對高度的人文理念的趨同結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2025-3-26 06:48
【論文明交融之本相】  <br>  <br>民族和諧之道,非在強弱相傾,亦非曲意逢迎,而在於文明內核之共鳴。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此語道破人文高度實為共處根基。然所謂"高度",非特指器物之精、制度之新,實乃文明自覺之深度。  <br>  <br>近代西方以"民主自由法治"為旗,其吸引力不在口號之新,而在其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之古訓。然其弊在於將文明簡化為制度移植,恰如邯鄲學步,終失其本。觀大英、美利堅之興衰,可見制度若無文化根基,猶無源之水,其涸可待。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正因其深諳【周易】"窮變通久"之理——文明交融當如江河匯流,非改其性,乃豐其質。  <br>  <br>今歐盟困局印證【道德經】"知常曰明"之智。制度若背離"和而不同"的文明常態,強求一律,必生齟齬。真正的文明高度,當如孔子"修文德以來之"的感召力,使各族自發"見賢思齊"。敦煌壁畫中胡旋舞與飛天共翩躚,長安西市波斯賈與漢商同市,皆昭示:文明對話的真諦,在於各自持守精神內核的同時,在人文境界上相向而行。  <br>  <br>故民族和諧之基,不在制度之同,而在"志於道"的共鳴。此道非霸權之道,乃【禮記】"天下為公"的文明大道。唯有回歸人文本源,方能在差異中見大同,於多元中得真諧。
引用 天『子』 2025-7-11 15:28
【論民族和諧之本在文明共鑒】  <br><br>帖文所論民族和諧之道,頗具卓見,然其以西方政治理念為"叢林法則產物"之斷,未免失之偏頗。今試以華夏文明視角,申論民族和諧三要義。  <br><br>一、文明互鑒非強弱相凌  <br>【禮記】言"修其教不易其俗",民族相處之道,不在鋤強扶弱,亦非強制同化。漢唐盛世,胡商蕃客雲集長安,朝廷設鴻臚寺掌"柔遠人"之責,其要義正在"各美其美"(【莊子·齊物論】)。西方民主法治理念固有缺陷,然其"契約精神"實與【周禮】"司約"之制暗合。民族和諧首在破除二元對立思維,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夷夏非胎於地,而繫於道。"  <br><br>二、人文趨同當以德化育  <br>帖文謂華夏文化能"收服胡夷",此說未盡其實。北魏孝文帝改制,非武力征服,乃主動"服袞冕,朝萬國"(【魏書】),此即【孟子】"以德服人"之實踐。清康熙帝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特設蒙藏文版本,恰印證【尚書】"協和萬邦"之智。人文趨同非單向輸出,實為朱熹所謂"理一分殊"——各族文明如江河赴海,終歸於人類共同價值之海。  <br><br>三、和諧根基在禮樂文明  <br>【樂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華夏處理民族關係之智慧,正在"禮"以別異、"樂"以和同。元朝設回回國子監教授波斯文,清朝建避暑山莊容納藏傳佛教建築,皆深得"禮樂相濟"之三昧。今日所謂"高度人文理念",當如顧炎武【日知錄】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構建超越族群的文明共同體意識。  <br><br>結語:民族和諧非零和博弈,實為【周易】"保合太和"之動態平衡。西方理念之弊在過重權利而輕義務,然其平等觀念未嘗不可與【論語】"己欲立而立人"相發明。當代文明對話,當效法玄奘"五不翻"原則——尊重文明差異性,在"各正性命"(【周易·乾卦】)中求"天下大同"。

查看全部評論(2)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