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品讀經典 重新審視鄉土中國

國學新聞

2016-4-7 13:29| 發布者: 無端| 查看: 2255| 評論: 0|原作者: 趙旭東|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1936年,費孝通在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著名的江村調查,開始了自己對於中國鄉村的社會學研究。經過隨後10餘年的醞釀與寫作,由上海觀察社刊印出版了【鄉土中國】一書。80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天翻 ...

20160405_007

20160405_008

  1936年,費孝通在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著名的江村調查,開始了自己對於中國鄉村的社會學研究。經過隨後10餘年的醞釀與寫作,由上海觀察社刊印出版了【鄉土中國】一書。80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費孝通寫下的文字並沒有隨着時代的風雲際會而失去其意義。一方面,我們仍在關注今日鄉村社會該何去何從;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想從他的文字中看出一些可能會啟示今日中國鄉村發展的理念。這種狀況恰恰說明【鄉土中國】並沒有過時,或者說,用他所提出的那一套研究框架去研究當下的中國農村並沒有過時。 

  ——編 者   

  1936年,費孝通在調查途中負傷,從瑤山回到了吳江縣開弦弓村,即後來學術界知名的『江村』。他基於在這個村中實地調查的資料、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撰寫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並於1939年出版。同一年,他從英國回到中國,來到了抗戰大後方的昆明,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就像戰爭使得馬林諾夫斯基別無選擇地待在西太平洋的邁盧島上,並將此作為自己的田野研究地點一樣,戰爭也使得學成歸國的費孝通長時間地待在了雲南。如果江村經濟算是費孝通在一個點上的研究和經驗,那麼在雲南的調查和經驗可以算作是多個點的研究。中國中東部的江村與西南的鄉村展示了中國鄉村樣貌的不同形態,對於費孝通而言,一種將文化與社會進行比較的人類學家的姿態由此得以展現。而【鄉土中國】恰是在這樣一種思想背景下醞釀寫就的。 

  在學術上,【鄉土中國】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上的貢獻是『差序格局』。如同江村的知名度一樣,『差序格局』業已成為中國學界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此一概念事關對鄉土中國及其文化的核心理解,背後有着深層含義,是專門用來處理基於鄉村文化的社會關係的。人和人之間有着一種親疏遠近的關係,就像水波紋一圈圈由內向外、由強及弱地擴展出去,這在一個以鄉村為基礎的農業社會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並不是說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就不重要,而是它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還會到處受到排斥。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人們有時會想盡辦法避開種種私人情感上的親疏遠近的糾葛,使這種在鄉土社會之中最為基本的構建人倫關係的文化特質,被人為地擠壓到很有限的私人空間中。但在鄉土社會與文化的思考邏輯中,會把這種人和人之間自然生長出來的親疏遠近的關係通過某種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來,並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甚至禮儀,誰都不能任意違反或破壞。這種關係儘管是制度化的,卻不是由制度來賦予的,它是由血緣和地緣自然衍生出來的,因此,更為準確的叫法應該是『風俗』而非『制度』。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孝通真正要說明的是,在基於差序關係網絡上的中國社會中,處於國家與民間社會之間的地方精英群體,如何發揮作用並通過一種特別意義的溝通和協調,去創造出某一個超越差序性私人關係的公益性空間,從而實現鄉村的自治。對於一個基於層層親屬關係以及擬親屬關係構建起來的鄉土社會而言,精英群體的成長和自覺顯然是鄉土社會治理、自我創新與自我維繫的根本。費孝通在略早出版的另外一本小書【鄉土重建】中對此也有很多的表述;而與歷史學家吳晗合編的同一時期出版的【皇權與紳權】一書中,費孝通的幾篇文章更是直指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作為中間層的精英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換言之,所有鄉村問題都可能是由這個中間層群體被打破或消除而引發的。如果在一個強勢的現代國家與弱勢的基於私人道德維繫的『差序格局』的民間網絡之間缺少了一個可以真正溝通的緩衝地帶,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那些來自鄉村的精英群體再也無法回到鄉土社會中去,鄉村也因此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創造的能動性,鄉土社會的內外循環也因此被終止。 

  正如費孝通自己所說,『這本小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裡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着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裡發生作用。』 

  從晚清、民國之初直至當今社會,制度的轉換以及文化觀念上的轉型一直在持續進行,70年前費孝通所說的那些現象在今天依舊存在。很難說有什麼『新鄉土中國』,如果有,那也只是作為傳統的習俗與作為現代的制度相互疊加和碰撞,而使得相互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化。鄉村不論好壞、貧富以及強弱,都不再可能是這些人的家園故土,他們積極地融入大城市,卻又在不時偷窺鄉村之中完成了對故園樂土的想象與沉迷。一切『返鄉體』的書寫與描述也都不再可能是一種真實,因為他們從來就未曾真正地生活在那裡。即便是有過一些兒時的鄉村經驗,心靈也經由一種外在化的城市啟蒙之後受過挫傷,再難以恢復到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他們因此而成為鄉土中國失憶症的患者。這可以說是【鄉土中國】一書在今天仍具有啟發意義的關鍵所在,它可以使得我們重新去構建鄉土的問題,回味逝去的家園以及種種人情世故。

  製圖:蔡華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