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胡煥庸線』的時候到了嗎? 『胡煥庸線』以西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6%,以東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94%。 1935年,民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在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璦琿(今黑河)-騰衝一線』,發現此線以西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6%,此線以東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94%。 這條線後來被學界稱為『胡煥庸線』。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與中國地理學會於2009年地理學界評選出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中,它僅次於『珠峰測量』。 為了紀念胡煥庸線發現80周年,審視中國地理新格局,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人口學會於11月7-8日在上海聯合舉辦了『中國人口地理格局與城市化未來——紀念胡煥庸線發現80周年學術研討會』。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胡煥庸弟子丁金宏感慨,近年來胡煥庸線的研究由冷轉熱,今年到9月就有研究性論文11篇。『胡煥庸線的轉熱,直接的原因是「胡煥庸線能不能破」的「李克強之問」,深層原因則是中國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着是否需要、如何實現地域均衡的嚴峻拷問。』 『胡煥庸線』何以穩定80年 據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城市發展動態】資料顯示,歷次的人口普查數據均顯示自1935年以來,中國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不變。經歷了80年時間,中國西北部人口比重雖有小幅增加,但人口比例整體變化不大。 丁金宏也認為『胡煥庸線』在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嬗變中表現出充分的穩定性。通過提取曆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線,研究人員發現隨着總人口的增長,人口密度分界線呈現由東南向西北平移的趨勢,其中1935-1964年的5人/平方公里線、1953年後的50人/平方公里線和1990年後的100人/平方公里線與胡煥庸線的走勢基本重合。 在丁金宏看來,『食物』和『就業』兩個基本邏輯可以為『胡煥庸線』的穩定性提供一種解釋。『食物是人口分布的面狀邏輯。食物主要源於耕地,大規模、長距離的運輸是不經濟的,所以食物的生產能力對人口宏觀分布有最強的解釋力。』 而就業是人口分布的點狀邏輯。『農耕條件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青睞的區位。這可能是胡煥庸線在工業化過程中仍然能保持穩定的原因。』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長王桂新則從人口遷移頑健性的角度解讀胡煥庸線的穩定性。『人是最活躍的,人口遷移對「胡煥庸線是否穩定」而言是重要的直接影響因素。』 為何如此?王桂新解讀說,主要源於中國省際人口遷出規模明顯依賴於人口規模,而人口遷出逆流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弱化了人口遷出對人口規模的減少影響,有利於維持原有人口規模的相對穩定性。 此外,『人口遷移規模所依賴的人口分布,80%以上受自然環境(由地貌、氣候要素構成)影響。而第一自然要素極為穩定,是現有科學技術條件難以改變的。』所以,王桂新認為儘管1980年代中期以來受改革開放的推動人口遷移日趨活躍,但具有頑健性,並未改變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不易改變的人口分布又決定了胡煥庸線的高度穩定性。』 『從現在人們的科學技術水準、改造自然的力量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發展看,至少從現在起再經歷一個或幾個「80年」,胡煥庸線仍然十分穩定,不會發生明顯變化。』王桂新說。 胡煥庸線能不能破? 2014年底,李克強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指着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說,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東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定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那麼問題來了,一方面說要打破(『胡煥庸線』)這個定律,一方面又說『胡煥庸線』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兩者不矛盾嗎? 『「胡煥庸線」是人口分布線,更是一條人地關係線。』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湖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楊雲彥認為,李克強所指的破解『胡煥庸線』應當指的是破解東西地區發展不均衡的『胡線』,而非人口意義的『胡線』。 『總理之問和「胡煥庸線」問題的核心在於科學、可持續、均衡的發展,而不是人口絕對的平均化的分布。』楊雲彥認為應該按照國土功能區的基本要求,在做好生態脆弱地區環境保護的同時加強對西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推進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基於此,楊雲彥認為人口增長差異性、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與『一帶一路』戰略等可能會對胡煥庸線產生影響。 『這樣的話,在人口分布意義的「胡煥庸線」沒有大的改變的同時,地區發展水平意義上的「胡煥庸線」則有望得到實實在在的改變。』他感嘆,『不變,寓變之中。』 胡煥庸本人曾在【中國人口之分布】發表近半個世紀後,於1984年在【怎樣理解人口生態,怎樣考慮移民西北】談及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均衡問題:『平衡應該是指人口與經濟的平衡,人口與生態的平衡;合理也應該是指資源的合理開發,生態的合理安排,而不是說人口密度必須各地一樣,才算平衡,才算合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