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傳統文化 立國之本,首在教育。但新世紀,我國面臨『世紀三問』:『錢學森教育之問』『戴卓爾文化之問』和『小悅悅道德之問』。為此,海內外華人也發出『拯救我們的道德,中國刻不容緩』的呼籲。 早在1995年,趙朴初、葉至善、冰心等9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委員,就以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以焦急迫切的文字,為我們敲響了傳統文化正處於存亡繼絕關鍵時刻的警鐘。2010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連續登載3篇文章:我國青少年體質已到危險邊緣,我國青少年人格已到脆弱邊緣,我國青少年學習已到厭學邊緣。蔣效愚委員說:『如果下滑趨勢得不到控制,民族整體未來令人擔憂。』 英國著名科學家懷特·海德說:『在古代的學苑裏,哲學家傳授給弟子的是智慧,但在今天的大學裏,我們教育的目的,只卑微到教學生某些專業的一部分知識,這是現代教育的失敗。』美國前教育部長講,美國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失敗的教育,把每個人都變成了人肉機器,有術無道,只教做事,不教做人。 中國私塾書院,是中國傳統教育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私塾,是我國古代書香門第的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形式;書院,是民族氣節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種地讀書』,是中國私塾書院耕讀傳家教育的真實寫照。綿延數千年的私塾書院,使中華文明在明代以前,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稱雄於世界。 體制不倫不類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現有教育既沒有真正學到西式教育的長處,又完全丟棄了故有民族教育的優點,新軌未立而舊軌已破,成了一種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教育體制。現代教育模式存在五大弊端。 一是教育資源公有制,容易腐敗化。我國現有教育是全盤照搬蘇聯計劃經濟時代的公有制教育體制。【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24日載:『校園為何成了「腐敗王國」』。大到一棟樓,小到一斤肉,從工程招投標到校服採購,從教學招生到學校建設……這些都能成為收受賄賂的工具。從建一棟教學樓要蓋180個公章,到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可見,如此『公有制』是滋生腐敗的溫床。 二是教育領導行政制,容易外行化。有許多局長、校長,既沒有教育學歷,也沒有教育經歷,既沒有教育成果,更沒有傳統文化的涵養。有些黨政領導,把局長、校長當一種官職來對待。 三是教育管理集權制,統一標準化。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統一編寫教材,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招生考試,統一標準答案的集權制教育管理模式,違背了因材施教,個性培養的教育規律。 四是教學內容知識型、技術化。我國古代私塾書院教育傳授的是聖賢經典和大道至簡的人生智慧。而現在的教學內容,是側重於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和市場競爭理念,缺少做人的道德智慧。只學習知識是無法產生智慧的,只有思考與實踐才能產生真正的人生智慧。 五是教學程序流水線、批量化。現行教育程序是引進西方大工業化時代的批量型生產,流水線作業,把人當成了一種『物件』,一種『產品』,當成了學習與考試機器,而忽視了心靈的滋養與人格的培養。 國學乃文化之基 國學宗師章太炎先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章太炎先生在這裏強調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有中華傳統文化,國雖亡而可興;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則一亡而永亡也。 中華國學,是中國文化建設之根基。國學衰敗,則根基動搖;信仰危機,則價值混亂;金錢至上,則道德淪喪;精神空虛,則動盪不安。『國學』這一稱謂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的一次捍衛,表達了鄧實、章太炎、錢穆等一批知識精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覺醒,這其中最深刻的意味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的體系,是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三足鼎立,三教合一;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國學的根本,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學的靈魂,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國學的使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此,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國學進萬家,聖賢行天下,深植神州地,復興大中華,成為每個中國人的責任、使命與擔當。 人類幾千年的教育實踐證明,經典圖書是教育之母,是育人之魂。經典不僅能提供知識,更能塑造精神世界,開掘人的潛能,以對抗萎靡、卑瑣和平庸。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復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使人類靈魂安居而自足。 書院學校孰為優 國學宗師錢穆先生說:『中國傳統教育制度,最好的莫過於書院制度。私人講學,培養通才,這是我們傳統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 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教師節講話時說:『歷史上許多私塾、書院曾盛極一時,那裏不但是教育子弟、培養人才的學校,而且是一個地區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學術中心,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毛澤東主席1921年在【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中,對古代書院和學校教育有過精闢分析:『其實書院和學校各有其毀,也各有其譽』,學校『壞的總根,在使學生立於被動,消磨個性,滅掉人性,庸懦的隨俗沉浮,高才的相遇裹足。回看書院,形式上的壞處雖然也有,但上面所舉學校的壞處,則都沒有。一來是師生的感情甚篤,二來,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索有得。』 30多年來,我們對私塾書院教育的實驗成果說明,其有九大教育優勢:道德教育的聖地,精神寄託的家園,耕讀文化的樂園,尊師傳道的殿堂,禮儀教化的道場,神童教育的搖籃,祖宗祭祀的廟堂,朗朗書童的天堂,國學名師的杏壇。從中外教育史看,自古就是『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國學教育家紀寶成先生提出:『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不是依託宗教組織而存在,而是依託政府而存在,為此,重振國學,理應成為國家的重大文化戰略。』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中華傳統教育,就深入而全面地回答了『世紀三問』。 復興私塾書院,回歸大成教育,是實現強國夢的奠基工程、鑄魂工程、立德工程、智慧工程、正氣工程。(李剛為山西國學教育基地主任,王建平為山西太原龍城書院院長)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