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日喀則7月24日電(記者 楊柳)隨着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拉孜藏刀和拉孜堆諧好似兩顆明珠『包了漿』,愈發晶瑩剔透。
普達瓦是拉孜藏刀鍛制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13歲跟隨舅舅多吉傑布學習藏刀鍛制的他,如今已近六旬。『舅舅曾在扎什倫布寺為十世班禪鍛制藏刀』。說起這件事,普達瓦嘴角上揚,透着一絲驕傲。 藏刀鍛制技藝已傳承五六百年之久。『在清光緒年間,西藏江孜人民抗擊英軍入侵時,拉孜藏刀就是最好的兵器。』普達瓦說。 制胚、焊接、鍛造刀刃、打磨、刻花、拋光等12道工序,鍛造1把60公分長的藏刀要歷經12天。而要想掌握這門技藝,至少需要4年。 如今,兒子多吉占堆已成為普達瓦最得意的徒弟。但普達瓦說:『兒子從18歲開始學,也曾經想過放棄,因為鍛制藏刀不僅要先學打鐵,還要在刀鞘上手工雕出珠穆朗瑪峰、龍、鳳等圖案來。真想成為傳承人比外出打工難多了。』 這些年來,普達瓦和兒子年收入超過十萬並非難事。尤其在被列入『非遺』名錄後,宣傳力度更大,藏刀的銷路也更廣了,不僅許多遊客慕名到家中購買,也有不少人前來拜師,學習藏刀鍛制。 『只要用心學,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我都教。』普達瓦相信藏刀鍛制技藝不會失傳。他已做起擴大規模的打算,『不是為了錢,而是要將藏刀鍛制技藝發揚光大』。 同樣,懷揣着傳揚『非遺』夢想的還有67歲的拉孜堆諧代表性傳承人拉巴。堆諧舞蹈明快奔放,仿佛藏族的踢踏舞,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而拉孜縣素有『堆諧』故鄉的美譽。 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的拉巴,退休後組織起了團隊。他不僅整理、研究傳統堆諧的唱詞、曲譜、舞蹈步法、舞蹈身段等內容,還在傳統舞蹈的基礎上新編了40多支舞蹈。眼下,已登上過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以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舞台的拉孜縣民間藝術團渴望着更廣闊的前景。 『走出西藏,走向世界』,拉巴說。『我一定要把堆諧傳承下去。即便有一天我自己不在了,舞蹈還在。』 拉孜縣委書記張勁松對中新社記者說:『現在關心西藏傳統民間藝術的人愈來愈多,我們也在考慮如何更有效地「請進來」和「走出去」。』 張勁松告訴記者,在國家投資2000餘萬元人民幣的支持下,拉孜縣搭建了堆諧文化演出中心,也在培養演出人員、打造精品節目。地處318國道和219國道的必經之處,經過拉孜縣的遊客非常多,但拉孜縣過去卻沒有抓手將遊客留下來。 『現在,我們希望把客流的「流」變成留下的「留」。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有力的抓手。這可以推動拉孜縣住宿業、餐飲業和旅遊紀念品等方面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在家門口拉動就業,提高農牧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張勁松說。 張勁松表示,拉孜縣計劃將這些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帶出國門,展示給全世界。『這不僅是對西藏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是對西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