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代詩人元稹如是描寫巫山,巫山因此蜚聲中外。在我市五大功能區域建設中,作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巫山,如何整合文化內涵與旅遊資源,走出一條充滿巫山特色的文化旅遊相結合之路備受關注。20日,記者踏進巫山,探尋答案。
傳播巫山文化 巫山博物館是載體 李麗娟,24歲,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學專業,現為巫山博物館唯一的正式講解員。 20日10時,巫山博物館,李麗娟正為遊客講解巫山博物館館藏和巫山歷史文化。 『以前,到過巫山的遊客都有一個共同感受:乘船觀看巫峽、小三峽、小小三峽等自然景觀,而對於巫山厚重的歷史文化,則只能從書中找,聽導遊說,看不見、摸不着』,李麗娟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巫山擁有獨特的巫文化、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等,作為土生土長的巫山人、巫山博物館講解員,我有必要將巫山文化推廣至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巫山博物館為全國縣級一級博物館,國家3A級景區,2012年12月1日正式開放,現有館藏文物4萬餘件,珍貴文物1000餘件,上至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在此,遊客可近距離觀看204萬年前龍骨坡巫山人牙齒化石,了解巫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對巫山人200多萬年前的生活場景進行了還原,比如,館內專門打造了一個進深約4米、高約4米的實景山洞,洞內有「巫山人」和一些文物,並配圖說,向世人完整展示「巫山人」』。李麗娟說,『巫山人』展廳是博物館投資最大和最具特色的展廳。 打造神女景區 最快年底建成迎客 15時,乘船抵達離巫山縣城約15公裏處的長江北岸,青峯雲霞間,一根巨石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這便是傳說中的神女峯。為將神女文化融入到神女景區中,在神奇山水中,巫山藉助雕塑、歌舞、影視等形式,將神女助大禹治水、朝為行雲暮為雨等美麗傳說展示給遊客。 此時,幾位建築工人正緊鑼密鼓地打造神女峯景區,景區內大部分步道、亭子已修建完畢,仙女洞、神女廟等則在修建中。 『巫山神女峯景區於2012年11月封閉建設,原本計劃今年1月建成開放,但因建設難度大、上山路程遠,加之運料勞力成本高,導致工程至今未完工。』65歲神女山景區安全員劉賢德介紹,『神女峯景區預計年底建成,屆時,不僅可在200米處近距離觀看神女,還可在高處欣賞長江美景、巫山紅葉。』 從神女峯山腳到神女廟共有台階3000多步,走完約3個小時。劉賢德告訴記者:『以前,三峽過境遊客一般在船上遠眺一下神女峯就走了,待神女峯景區建成後,遊客會更多,屆時,巫山文化將新增又一名片』。 走文旅結合路 創建楊柳坪藝術村 走進楊柳坪藝術村,滿眼綠樹,桃樹掛滿果實,街道乾淨整潔,從當地的門房、涼亭等,隱約散發出一種藝術氣息。抬頭一看村名――楊柳坪藝術村,乃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姜昆所題。 巫山縣文聯主席趙寧章介紹,楊柳坪藝術村是我市第一個實質性文藝創作基地,其位於巫山縣巫峽鎮南陵居委會,與縣城隔江相望,背靠南陵觀、望天坪旅遊風景區,右鄰巫峽長江大橋和文峯觀。藝術村佔地近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配套了住宿、餐飲、娛樂等設施,並建了6個藝術展廳。 『截至目前,楊柳坪藝術村已接待市內外文藝家30餘批次,500餘人次,共展出各類文藝作品400餘幅。』趙寧章認為,『讓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才能帶動移民就近就業,穩定致富。』 個案 神女峯對岸農家樂 去年純利潤達15萬 易光瓊和丈夫宋清貴在巫峽神女峯對岸經營着農家樂。因地理優勢,他們的農家樂頗有名氣。 易光瓊是巫山培石鄉人,宋清貴則是神女峯岸邊抱龍鎮青石村人。2002年,易光瓊嫁入青石村,當時,三峽工程蓄水位還不高,宋清貴靠打魚為生。因其住房所在地為拍攝神女峯的最佳位置,所以,易光瓊和宋清貴常接待徒步三峽或攀登神女峯的驢友,但日子過得清貧。2003年,大壩蓄水水位上升,易光瓊的家退後安置,便在神女峯的對岸修建了農家樂。 十年發展,易光瓊的家庭旅館已發展到4層樓規模,另增加了兩棟3層小樓,總面積1100多平方米。『遊客主要集中在紅葉節和各大假期,全年接待人數達到5萬人次以上,最多的一天有800多人到家裏吃飯住宿。』易光瓊說,去年,純利潤超過15萬元。 其實,在神女峯對岸,類似於易光瓊的農家樂還有22戶,他們正在享受旅遊產業帶來的甜美生活。 聲音 文旅深度融合 提升巫山軟實力 巫山縣旅遊局副局長覃麟: 文旅深度融合 提升巫山軟實力 如何提升巫山文化軟實力?巫山縣旅遊局副局長覃麟表示,深化文旅結合,發揮巫山的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打造精品生態景區和文化精品景區,『文化是旅遊之魂,巫山既有「大小三峽」「巫山十二峯」冠絕天下,又有「巴楚文化、神女文化和巫文化」衍生交融,「三峽精神、移民精神」熠熠生輝。』 在文化建設和景區打造互動方面,巫山將『神女文化』融入到『神女』景區中;將『巴楚文化』融入到『小三峽』景區中,包括復建『三峽棧道』,解密『三峽懸棺』,復原『巴人部落』,再現『千年古鎮』,推動『船工號子』『抬工號子』藝術化;將『移民文化』融入到『港灣新城』中,讓遊客在新舊城市的對比中,在古今三峽變化中感受人類的偉大、三峽工程的宏偉。記者 譚柯 實習生 李松媛 來源:重慶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