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絲綢之路上崤函古道:留40厘米深車轍深印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4-6-24 23:22|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596| 評論: 0|來自: 大河報

摘要: 40厘米深車轍深印石道上    位於三門峽市陝縣境內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之一,也是該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6月23日,在三門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寧會振的引領下,大河報記者趕赴 ...
40厘米深車轍深印石道上 
  位於三門峽市陝縣境內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之一,也是該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6月23日,在三門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寧會振的引領下,大河報記者趕赴崤函古道遺址現場,實地領略這處『世遺』的獨特魅力。
  寧會振介紹,崤函古道是古時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進入古陝州崤山地區(今三門峽市)道路的總稱。據史料記載,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開闢使用。位於三門峽市境內的夏後皋墓和周文王避風雨台,真實地說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時期便是東西方文化、商旅和有關交往的交通大動脈。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產點,位於陝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800米處的金銀山麓,路面為石灰岩質,全長230餘米,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因車輪長期碾軋,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車轍印痕。
  6月23日下午4時許,古道遺址現場,炎日下,似有清涼的風從悠遠的歷史吹來。
  一條石頭山坳里,兩條彎彎曲曲的車轍清晰可見,讓人驚嘆。長久的碾軋,再加上水沙的衝擊,車轍已成一道小石溝,摸起來十分光滑。兩條車轍間,留下處處馬蹄痕。
  指着一處40厘米深的車轍,寧會振說,這段古道是古絲綢之路上至今保留的唯一的『道路』遺蹟,也是整個絲綢之路33個申遺項目中唯一的一條『道路』遺址。據他講述,除了這段230餘米的遺址,當地文物部門目前還發現了6公里多長古道遺蹟,斷斷續續,有的已深埋地下。
  神秘的古道並不孤單。在古道周圍,眾多的歷史遺存陪伴左右。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遺產點附近,記者還看到歇車坪、石灶台、烽火台等遺蹟。在歇車坪上,能看到搭建草庵的柱洞,而作為古代行車者做飯用的石灶台,更輕易將人的思緒拽入活生生的歷史。『說不定那是古人野炊用的呢』,寧會振笑談。
  作為三門峽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古道的申遺成功對當地意義重大。三門峽市市長趙海燕告訴記者,申遺成功後,除了有利於提升遺址本身的保護外,也將有利於增強該市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形象,促進文化、經濟的對外交流和開放的同時,也會更好地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努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記者房琳文圖
來源:大河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