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好的一件限量版雕塑,沒想到今天來買就沒有了。』11月17日,在第17屆上海藝術博覽會現場,買家彭先生遺憾地表示。當日是本屆上海藝博會的最後一天,現場人氣異常火爆,成交量陡然放大,買家們都想抓住商家最後一日清倉的機會,買到自己心儀的藝術品。據業內人士估計,今年藝博會成交量有望再創新高。
本屆藝博會除外國名家名作之外,上海本地參展畫廊最爲耀眼。四大展廳內,隨處可見上海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而主推上海在校大學生作品的專區『藝海匯杯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更是體現了藝博會對本土藝術家的重視和培育。 華氏畫廊是專注於上海市場經營的本土畫廊,17年藝博會的參會經驗讓其董事長華雨舟看到了上海市場蘊含的能量。『無論是銷售還是項目合作,每年來到藝博會都有很大收穫。可見藝博會在培育本土市場方面還是很有作爲的。』華雨舟說。 上海市場的日漸成熟也引起了很多外地參展畫廊的關注。首次參加上海藝博會的北京大韻堂文化傳播公司表示明年將在上海開設藝術館,準備進軍上海市場。『北京和上海的市場呈現不同特徵。北京的大機構實力雄厚,而上海群眾的消費潛力巨大。開展兩天,就有不少私人藏家給我們留下了聯繫方式。』大韻堂展會現場一位負責人表示。 作爲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強化自身的國際性特質,是上海藝博會組委會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業界普遍認爲,上海藝博會在亞洲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略有不足。『雖然本地買家絡繹不絕,但幾乎沒有國際買家成交的案例。』華雨舟表示。 有知情人透露,藝博會之前曾邀請過一些歐洲知名畫廊前來參展,但因銷量不好等原因,未能獲得他們的持續青睞。 『國際化往往和專業化緊密相連,而專業化又和普及性存在矛盾。』上海藝博會宣傳部主任王安桅表示。在他看來,不同時期的藝博會應有不同定位。當下中國藝術品買家購買力不足,大眾消費觀念較弱,所以藝博會現階段的主要定位就是培育本土市場和普及藝術概念。這種大眾化、平民化的定位必然會制約國際化發展。『推進國際化不應該僅僅是增加國際展位,走出去往往比引進來更爲重要。如何提升中國藝術品的藝術質量和擴大海外宣傳推介才是國際化的關鍵。而這兩方面都無法一蹴而就。』王安桅說。 在藝術界從業多年的豐富經驗讓3+3藝術空間董事長滿開慧看到了當前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不成熟。在藝博會現場,她的展位引起了諸多藝術家的興趣,紛紛與她商洽作品代理業務。她表示,在早年的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在勉強支撐。『當前中國畫廊經營成本過高,很多畫廊生存依賴外界產業資本,經營不規範。而藝術品市場也缺乏完善的行業政策扶持和法規保護。在這種背景下,藝博會想要進一步朝向更高端的路線發展還存在很多障礙。』滿開慧說。 17年的探索,也讓王安桅有著相似的感受。近年來,藝博會也曾做過多種發展設想,比如將高、中、低端市場細分展列等,但都因爲種種因素的制約未能實現。他認爲,當前上海藝博會已接近發展瓶頸,想再有明顯的突破創新則需要市場環境的整體發展。『上海藝術品市場至今沒有經營性行業協會,畫廊也較爲分散,很難形成發展合力。一頭是供給方的不成熟,另一頭是需求方消費能力不夠。兩者中間又面臨著市場渠道不暢通等問題。若想打破這種局面還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同努力。』王安桅說。許亞群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