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余曉春 實習生王燕雲
蔣濟永簡介 蔣濟永,北師大博士、四川大學博士後、日本東洋大學客座研究員、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劍橋大學訪問學者。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當代寫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研究叢書】執行主編。出版【現象學美學閱讀理論】、【過程詩學】、【文本解讀與意義的生成】等多部專著。 『易中天教授很會講「三國」,但講出來的「三國」是「易中天的三國」,而不是羅貫中筆下的「三國」……』上周六,本報『愛上層樓』讀書會走進~口發展社區,與~口區國學讀書社聯手舉辦『文學作品的文學性閱讀』活動,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蔣濟永與百餘書友解讀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分享『文學性閱讀』的特徵與魅力。 以下為蔣濟永講述實錄: 今天給大家講『文學作品的文學性閱讀』,就是講『怎樣從文學的角度來閱讀文學作品』的方法。首先,我們要弄清什麼是『非文學性閱讀方式』,大致可以歸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是把文學作為素材和工具的閱讀。這一類主要是將文學作品中敘述的人物、事件和生活,作為印證那個時代歷史、政治、倫理、信仰、風俗等的材料,作為歷史生活真實的再現。 比如大家熟知的『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從軍事學、政治學、人才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品三國』的人物、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的文本範圍。換句話說,易中天的『品三國』不是對【三國演義】的文學性解讀。類似的如日本學者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寫了【從三國演義的軍事謀略看商戰策略】、【諸葛亮的用人之道】等等,這些都是『歪讀』,不是把【三國演義】當作文學來閱讀。 為什麼易中天『品三國』在全國產生那麼大影響呢?他充分利用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熟悉的一些三國故事情節、計謀、軍事打鬥之類的表面東西,從『三國』歷史上的文化掌故、政治人物的權謀和出奇制勝的用兵之道等做了一些深入剖析,以專家的身份把一些問題講透了,於是大家很快就信了、服了,這實際上把讀者忽悠了。 在我看來,易中天教授很會講『三國』,但講出來的『三國』是『易中天的三國』,而非羅貫中筆下的『三國』,也不完全是歷史上的『三國』。 第二類是我稱之為文學的語文學解讀。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讀文學作品的方法,我們從小學、中學、大學都經常使用這方法。它看似力圖從各個方面來解釋、理解文學作品。如從作家創作的時代到生活背景,從文本的語言結構到內容主題等各個層面,對作品進行研究、解釋,以為做這些研究,就是在解釋文學、讀懂文學。而事實上未必。如果作家沒有闡明他的作品意圖怎麼辦?如柳宗元的【江雪】。或是一個作品虛構怎樣判斷?如吳承恩的【西遊記】。還有,一千個讀者真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意向性選擇需不需要考慮?如孟浩然的【春曉】。 來源:長江日報 |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酉時| 2025/5/28/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