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传承面临尴尬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9-13 18:51|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1874| 評論: 0|來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中新社武汉9月13日电 题: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传承中的尴尬    作者 曹旭峰 刘党生   “南有嘉鱼,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赋予长江中游湖北嘉鱼 ...
中新社武汉9月13日电 题: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传承中的尴尬 
  作者 曹旭峰 刘党生
  “南有嘉鱼,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赋予长江中游湖北嘉鱼县的美名,也是中国最早有关鱼类的记录。
  与之同样古老的乡土乐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鱼“呜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 
  “呜嘟”被历史湮没数百年之后,嘉鱼县文化馆毕寅生将其“复活”。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了“呜嘟”之乡嘉鱼。
  在嘉鱼人民公园里,一只硕大的鱼形腔体“呜嘟”雕朔吸引不少游客,纷纷在此拍照;嘉鱼的街头,也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巨型“呜嘟”宣传画。
  毕寅生说起“呜嘟”如数家珍:“呜嘟”产生于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嘉鱼牌洲湾一带,这里泥土湿润,粘性极强,而且芦苇与青草茂盛,是放牧的好地方。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放牛娃在此捏泥为哨唤牛归,成为“呜嘟”的第一个制作者。
  “在远古时期‘乐工’使用土类吹奏乐器,随着吹奏技术的进化,逐渐去掉哨口(发音的风道)。一些泥哨衍变成陶哨(陶埙),走向了宫廷雅乐,而‘呜嘟’仍限于民间泥哨,处在原始状态,后来就被历史湮没了。”毕寅生说。
  1986年,毕寅生研制出有8音孔、音域达11度、可吹奏10个音的“呜嘟”,并创作出第一首“呜嘟”乐曲《野洲情趣》。“呜嘟”从此以新的面貌进入世人眼中。
  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介绍“呜嘟”时,称其为“来自人类最初的音乐”。其后,毕寅生带着“呜嘟”登上大雅之堂,并多次赴台湾、韩国、泰国和美国访问演出。“呜嘟”还被列入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近日来到毕寅生狭小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制作的鱼形中空“呜嘟”。“设计‘呜嘟’外形时考虑到了鱼,毕竟嘉鱼是鱼乡,而且设计鱼形还便于一只手掌握演奏。”
  毕寅生对记者说,招收学员是目前维持“呜嘟”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除了经费的捉襟见肘,还因为传承后继无人。“要学会‘呜嘟’吹奏技术,就要先有一定的吹奏基础,有吹奏基础的人,又认为学‘呜嘟’没前途,赚不到钱。”毕寅生招收的10多名学生中,仅有数人跟他学习“呜嘟”。
  “‘呜嘟’是嘉鱼的一张文化名片,‘呜嘟’是在我们手中发掘出来的,我们绝不能让它消失在我们手中,政府将加大对‘呜嘟’的保护力度。”中共湖北嘉鱼县委书记熊征宇对记者表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