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草根太史公 地方志背后的故事(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2-29 10:56| 發佈者: 对酒当歌| 查看: 1975| 評論: 0|來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那个时候,就想饱饱吃一顿 霍新会参与编撰的第一部村史,以“社员生活胜天堂”这句话结尾。现在回顾,他并不赞同这个结论。 “连饭都吃不饱,离天堂远着呢。”这个老人说。他吃饭非常慢,一点一点嚼。偶有掉 ...

那个时候,就想饱饱吃一顿

霍新会参与编撰的第一部村史,以“社员生活胜天堂”这句话结尾。现在回顾,他并不赞同这个结论。

“连饭都吃不饱,离天堂远着呢。”这个老人说。他吃饭非常慢,一点一点嚼。偶有掉到桌面上的食物,他也会夹起来吃掉。有同桌吃饭的人劝他别这样,但他坚持要吃,“浪费了不好”。

霍新会出生于1943年。当年,沁水县遭遇灾荒。在后来他参与编撰的《沁水县志》中这样记载:“本年,士敏县(编者注:当年7月,沁水县大部分并入士敏县)遭受大旱灾和虫灾。1943年春至1944年夏,共饿死2640口人。”

霍新会出生的第二年,当地又流行伤寒、疟疾、霍乱、梅毒等疾病。

由于野鹿村地处偏僻的山腰,疾病没传染过来。但日子也并不好过,土改前,霍家那20亩薄地所产的粮食,全家老小勉强够吃。沁水县1948年便展开“土改”运动,他家的家产被分,吃饱就成为大问题。三年困难时期,大队的“人民食堂”几乎每顿都是“氢二氧、煮南瓜,再加一把氯化钠(即盐水煮南瓜)”,仍旧顿顿吃不饱。

有一顿没一顿地,霍新会慢慢长大,可个子老也长不高。现今,他身高不足1.6米。当年,吃饱饭是霍新会最大的梦想。“那个时候,我就想饱饱吃一顿。”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的这个梦想才实现。其时,他已年近不惑。

几十年后,肚子饱不饱的问题,仍停留在霍新会的日常意识中。以至于现在,他见面打招呼,还习惯说“吃了没有”。家里来了客人,虽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但他第一反应仍是招呼老伴给客人做饭。

当年,大家吃不饱,上工就开始“磨洋工”。常常是“上地人叫人,地头人等人,收工人撵人”。小队长不叫,大家就尽量拖着不上工;走到地头,等着大家到齐,才开始干活;收工的时候,大家就像兔子一样往家赶。

“我当记工员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霍新会说,“名义上是社会主义,其实是穷过渡。”

然而在写野鹿村村史以及写县志的时候,他把这些“吃不饱”的经历和社员“磨洋工”的事,统统“过滤”掉了,唯恐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根弦儿,他一直紧绷到现在。即使现在写村志,或是给报社投稿,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会不会带来麻烦”。

这部村史并没给霍新会带来什么政治进步。村史写出来不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结束了,很多人根本没见到过。

“估计大队干部也不好意思拿出来。村里本来就只有几户过得光景好一点,他们都很节约,也不剥削人,不像写的那样。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拿出来反而会造成矛盾。”霍新会说。

改革开放以后,“勤劳致富”成为村里人新的目标。大家各显神通,吃饱穿暖,修房盖屋。现今更是如此,谁家在城里买了楼房,在村里盖了房子,或是开辆轿车回来,都会成为村里人议论和羡慕的对象。

富人不再被批判,恰恰相反,穷人则为大家所讥讽。当年,霍新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不少声誉。而现在,他曾经的声誉,完全被家庭的贫困所遮盖。村里不少人,总会以“那个住土房子的老头”指代这个曾经的“秀才”。即使在霍新会儿子眼中,知识也“不是什么本事”。

村里到处是砖瓦房,有人家甚至盖起二层楼,可霍新会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盖起的3间土房子中。

在众多的楼房中,霍新会的这栋房子显得低矮。屋子里用红蓝混色的塑料布打顶,墙壁上还贴着一些不用的报纸。房间很暗,大白天如果不开灯,根本不能看书写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着自己“寒酸”的家,他常常发出感慨。

写完村史后,他继续积极表现,继续用努力工作洗刷家庭出身留在自己身上的烙印。

那些年,他陆续获得“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等称号。直到现在,他还能熟练地背出“老三篇”的一些章节。

他的努力,为他换来一份体面的工作。当地新建一个大的水利工程,他被抽调到工程处工作,负责宣传,并主编一份发行1500份的《沁河战报》。

“我还带了大红花,家里人脸上都有光。”回忆起这段往事,霍新会得意地笑了。

然而他最终未能转为正式工。1979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时,他回了家,仍旧当农民。那双摆弄文字的手,再次到地头扶犁耕种。


来源:中国青年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