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治文化,自古堅守的就是從『內聖』到『外王』的內外貫通之路。內聖無方,則外王不達。至於『內聖』的方法,就是執政者要在自身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上下足功夫,以仁人求仁政,以德行求德教。這種反身內求和自我升華的精神,不僅打造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內在超越品格,而且也成為了今天最有意義的資政鏡鑒。
三省吾身 中國文化自古強調政治與道德統一,主張二者須臾不能分離。國家的治亂、吏治的好壞,關鍵就在於什麼樣的人為政。正因為此,【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普通人而言,『明德』、『修身』僅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目的是為了知書達理,能在社會上立足。而對於執政者而言,『修身為本』則有着特殊的政治意義。因為執政者只有『修己』,才能真正做到『安人』、『安百姓』。如果執政者德行不修、作風不正,而又要求百姓提高覺悟和修養,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立正推化,必在推誠。加強道德修養,貴在自覺,關鍵在於正心誠意,自省自律。孔門弟子曾子所講的『日三省吾身』,指的正是這種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意識。後來,『慎獨』功夫更是成了仁人君子加強自我修養的不二法門。所謂『獨』,是說外在的監督和束縛全部消失,人處於『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境地。而人之所以要『慎其獨』,是因為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隱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事情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君子越是個人獨處,無人監督,越要小心謹慎地行事,時刻檢討自己是否保持了操守和品格,是否做到了面對自己的影子也不慚愧。 比如,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在史書上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他去荊州赴任,道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為表示對楊震當年提攜之恩的感謝,乘夜給他送去十兩金子,並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當即批評他:『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 忘己濟人,不吝改過。自省自律之外,為政者還要善於自我批評和檢討。【左傳】記載,魯莊公十一年秋天,宋國遭遇大水災,魯莊公派使者前去慰問。宋閔公對來使說:『都是因為我對上天不誠敬,上天才降下了災難。讓貴國國君擔憂了,真是感激不盡。』本來,宋國遭遇水災,是天災而非人禍,宋閔公並無責任。但宋閔公卻主動罪責自己,做了自我批評。後來,魯國大夫臧文仲聽到了宋閔公的這些話,非常感慨地說:『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可見,君主是否敢於『罪己』,是否具有自我批評精神,已經不再是純粹個人的行為,而是會直接影響到王朝的興衰安危的歷史定律。這條定律,就像周期律一樣受到後世的重視,成為資治的重要鏡鑒。 聞過則喜 古人有『聞過則喜』的名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而善於接納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恰恰是改正錯誤的關鍵。在中國歷史上,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過則拜』、大舜『善與人同』。他們都是善於接受別人批評、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典範。 當然,面對批評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其間所經歷的尷尬可想而知。但是,不經歷這一過程,就無法實現自我淨化、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將這一過程比喻為『分娩前的陣痛』,雖一時痛苦,但誕生的卻是新生的力量。韓非子在【外儲說】中也說:『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思是說,藥雖然苦,但聰明的人會因大夫的勸告而喝下。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把藥吃了,自己的病才會痊癒。同樣,大臣進忠言時,雖然聽着不順耳,但賢明的君主還是會聽的,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聽了這些金玉良言,才能改正錯誤,成就事功。 可見,是否善於接納別人的批評,也是衡量執政者開明與否的重要標準。春秋時期,子思遊歷至衛國,對衛侯說:『你的衛國離滅亡不遠了。』衛侯問:『為什麼?』子思對曰:『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卿大夫都不敢矯正其中的錯誤;卿大夫認為正確的事情,平民百姓都不敢矯正其中的錯誤。君臣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下屬又大肆奉承附和,不附和的大禍就要臨頭。這樣的國家,還會持續多久呢?』在這裡,衛侯『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已』,而手下的大臣『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最終助長的是歪風邪氣,壓制的箴言正氣。正如子思得出的結論:『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而唐太宗李世民卻不一樣。他善於納諫,專愛聽逆耳之言。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智;只聽一面之辭,就會昏庸。』 據說,為了幫助太宗改正過失,僅魏徵一人一生中就向太宗進諫了200多次,有些批評甚至還非常尖銳,而李世民都接受了下來。一位是敢於直諫的臣子,一位是善於接受批評的君主,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在歷史上才被傳為佳話。魏徵死後,太宗十分難過。他對朝臣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這句話,估計是對魏徵功績最充分的肯定,也是對『貞觀之治』盛世風景的最好註解。 下接地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執政者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更要尊重民意、體察民情,從而觀察政治得失,調整政治方針。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就是要廣開言路,下接地氣。 古希臘神話中有英雄安泰的故事。安泰是大地的兒子。只要身體不離開大地,他就擁有無窮的力量,所向無敵。有一次,勇士赫剌克勒斯在同他角力時,把他打倒了三次,終於找到了他擁有力量的秘密,於是用強有力的手臂把他高高舉起,在空中掐死了他。 下接地氣,就是執政者在做出重大政治決定之前,要重視聽取人民的意見,而不是僅僅聽取左右官員的意見。春秋時期,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我知道這是你不善於巴結奉承我左右內臣的緣故。』於是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我知道這是你用重金買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說了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從此,臣僚們再也不敢弄虛作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了當時最強盛的諸侯國。 下接地氣,獲取的不僅僅是力量,還有智慧。因為人民既有無窮的力量,更有無盡的智慧。執政者執政水平的高低,關鍵是看其是否有總結群眾經驗、匯集群眾智慧的能力。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有一次接見起義將領鄭洞國。鄭洞國問毛澤東:『你的馬列主義為什麼學得這樣好?』毛澤東答道:『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學馬列主義也就容易學好。』鄧小平同志也曾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 匯集民智,作為一種方法論上的要求,關鍵在於『民本』思想的真正確立。沒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價值觀,就不可能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內聖』與『外王』無法真正貫通的根本原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為政者唯有真心實意地做人民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深刻體會到『體用不二』『道器合一』的至理,從而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執政智慧和執政能力。(北京外國語大學 祝和軍)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