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深圳博物館展出巴蜀古琴精品 還原古人聽琴場景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7-31 23:38|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743| 評論: 0|來自: 南方日報

摘要: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被諸多詩人騷客詠贊過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代表着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最近文人 ...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被諸多詩人騷客詠贊過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代表着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最近文人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
  近期,深圳博物館新館新開展的『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更是吸引了無數古琴愛好者走進博物館,一覽唐、宋、明、清時代古琴的音形氣韻。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認為,隨着深圳經濟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對於傳統文化中精髓的渴求也愈發強烈,古琴是一種需要靜心來學習和品味的樂器,深圳人對於古琴的追捧,可以反映出人們在浮躁社會中的精神追索。
  傳世珍品『石澗敲冰』亮相
  燈光不算太亮,大廳里隱約飄着氤氳的薰香氣息,悠遠深沉的古琴聲幽幽傳來。
  這是位於市民中心A區的深圳博物館新館專題展廳,『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現場,唐、宋至明、清的名琴珍品紛紛亮相。
  古琴既是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郭學雷介紹,近代以來,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西方文化成為強勢與主流,古琴藝術發展呈現衰落之勢。深圳博物館團隊雖然年輕人居多,但對傳統文化精髓極為偏愛,也希望將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挖掘出來。結合當前深圳的『古琴熱』,又了解到重慶和四川都有很好的藏品,於是策劃了這次展出。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先秦兩漢六朝之古琴、松石間意――唐宋元古琴、太古希聲――明代古琴、金聲振玉――清代及近代古琴四個單元。
  沿着迂迴的參觀路線一路細看,41張古琴來自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及廣州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介紹,此次展出的43張古琴,堪稱『巴蜀兩館』所藏古琴之精粹,時代從唐至清,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展品大多形制典雅,音色優美,堪稱琴界的稀世珍寶,『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唐琴――石澗敲冰」、「宋琴――松石間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柳春鳴則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共帶來館藏古琴20餘張,不少屬於首次走出重慶。『巴蜀地區有着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傳統,蜀地琴藝和制琴技術聞名遐邇。此外,重慶在「陪都」時期,曾有大批文人雅士西遷,他們所攜帶的不乏名琴,隨着時間推移,這些琴慢慢流落民間,並最終被中國三峽博物館集中收藏。』柳春鳴說。
  還原古人聽琴場景
  古琴蘊涵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寄情山水的樂器,位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魏晉嵇康【琴賦】云:『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樂是古典音樂藝術的至高表現,以其優雅的音色滌凡俗之心,養浩然之氣;琴身是工藝美術的精緻體現,集斫琴、漆灰、書法篆刻藝術於一體;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將人的感性和理性透過音樂的詮釋升華至『悟』與『道』的哲學高度。
  琴音,是古琴展真正吸引普通觀眾的,但如何將當年聽琴的意韻在一場平面化的展覽中體現出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是博物館在策展時就面臨的難題。
  郭學雷介紹,博物館採用了多種現代手段,還原了宋徽宗【聽琴圖】及馬遠【西園雅集圖】中的場景。『【聽琴圖】中,正中所坐者在樹下撫琴,但因為這是一幅豎卷,不太適合復原場景,所以我們將【聽琴圖】中的人物放到【西園雅集圖】的場景中,恰好能搭配起來』。
  復原場景甚至還使用了動畫技術讓彈琴者動了起來,『他時而手指微微撥動,時而稍稍欠身,十分生動。配合着大廳里低聲播放的古琴樂曲,真的有穿越的感覺。』現場的一位觀眾李先生告訴記者。
  除了人物,現場還原樣複製了宋時的琴桌、花、焚香等。郭學雷介紹,每到周末,博物館還會跟深圳本地的春風琴社互動,由春風琴社派社員們到博物館演奏古琴。此外,展覽還通過投影、電子觸摸屏、文字等方式,把古琴及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地介紹。
  『在大家的影像中,博物館的展覽似乎是冷冰冰很靜態的東西,但事實上,動態展示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不僅要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當年鮮活的一面,還要儘可能地讓觀眾參與互動。』郭學雷介紹。本次展覽還專門設置了一張古琴供觀眾彈撥體驗。
  此次古琴展受到市民的極大關注,記者了解到,開展數日,參觀人數絡繹不絕。在微博上,古琴展的相關信息更是有着極高的轉載和評論。市民韓小姐表示,平日工作繁忙,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傳統文化上的寄託,古琴總讓人聯想起古時仕人的高雅情趣,所以想了解和觀賞古琴,也希望受到感染。
  春風琴社以公益演出傳播古琴文化
  寄『琴』文化傳承 締結學子『琴』緣
  在深圳,『古琴熱』發燒已久。不論是幾十人的大型古琴社,還是三五愛好者相邀研習,古琴在深圳總不乏知音。
  在古琴展的開幕儀式上,春風古琴社社長姚亮彈奏的【流水】和【梅花三弄】兩首曲子驚艷四座。創辦春風琴社,從一開始難覓志同道合者到如今擁有近60位社員,古琴在融入姚亮生活的同時,也影響和帶動了很多浮躁的深圳人靜下心來享受生活。
  琴社成立時差點淚流滿面
  20多年前,姚亮從蘇州來到深圳。『剛來的時候,深圳完全沒有彈奏古琴的氛圍,也沒有人願意聽你奏完一曲。深圳的生活節奏太快,太浮躁了。』回首當年,姚亮感嘆。
  18歲學琴,但剛來深圳的時候,姚亮的主業並不是古琴老師,而是做財務行政類的工作。業餘的時間,姚亮去教授琴藝,但學生很少。
  當時的深圳正處在經濟發展的中心,傳統文化似乎和這座城市漸行漸遠。『只有我自己獨自在家的時候,才能默默地彈奏,我很慶幸,我當時沒有放棄古琴。』說到這些,姚亮一臉的驕傲。
  儘管今日深圳的浮華喧囂不減當年,但是姚亮所在的琴社卻是鬧中取靜,大隱於一間茶社。『整個地方都是一個企業家提供給我們的,他是真心喜歡古琴,想把古琴的文化傳承下去。』她說。
  『從2004年起,我們就開始申請成立琴社,但一直得不到政府重視,直到2009年才掛靠深圳市文聯,成立了春風琴社。』姚亮至今仍記得那天是教師節。『當時我激動得趕緊跑到洗手間,用冷水洗臉,平抑心情,當時就差淚流滿面了。』
  傾力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如今,姚亮所傳授的學生已有500多位,目前比較穩定的學生有50多位。許多學生出國後,會把古琴文化傳播到國外,打動了很多外國人,這是最讓姚亮高興的事情。
  古琴學生里包含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員,除了學生、白領,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也喜歡到琴社來學習古琴,修身養性。
  姚亮收過最小的學生只有5歲,『當時我說他太小了,但他媽媽說不要求他成為專業的琴師,只是要讓孩子持續地接受古代文化薰陶就行。』
  姚亮坦言,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不是鋼琴就是古箏,不是古箏就是二胡,對中國傳統的古琴知之甚少。作為一名古琴教師,姚亮認為她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傳播蘊含深厚文化的古琴。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保留古琴本身傳統的前提下,姚亮也會嘗試讓古琴融合一些現代音樂元素。『傳統文化的繼承令人憂慮。從唐宋元明清流傳下來的古譜有3000多首,但是現在能彈奏出來的只有300多首。為此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挖掘潛力』。
  張女士是姚老師的一位學生,她從網上了解到了許多姚亮所做的公益活動後慕名學琴。她說,文化的傳播就像輻射,一個點帶動一片。『我孩子也是姚老師的學生,姚老師的學生里有夫妻檔、母女檔,還有的是一家人學習。』張女士說。
  深圳曾因文化積澱貧乏而被稱為『文化沙漠』。張女士說,來深圳後,她結識了熱心的姚老師,並漸漸了解到許多傳統文化,才真正感受到深圳其實有許多值得靜心去欣賞的文化內涵。『深圳是一個既有創新也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城市,如今,像姚老師一樣熱心傳播傳統文化的人也多了起來,深圳不能再稱為文化沙漠了。』
  舉辦最多的是公益演出
  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傳承古琴,並非靠幾個琴師就能解決。姚亮說,學習古琴的過程中,往往也有一些弊端,『很多人學古琴,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穿着寬袍大袖,覺得自己仙風道骨的,尤其是小孩子上去演奏,都要穿着一層又一層的衣服,其實沒必要,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內在、內涵,而不是這些浮在表面的東西』。她表示。
  目前,春風琴社舉辦最多的是公益演出。每年琴社都要走進學校、社區進行公益演出。琴社去年去過綠洲小學、實驗中學,還有汕頭大學,今年則在福田區中心書城等場地有過演出,目前,琴社也跟深圳大學聯繫希望進行演出。
  『這些公益演出,就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古琴,知曉古琴,讓他們對古琴,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讓他們能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事實上,演出效果讓人驚喜。去實驗中學的時候,他們校長還以為學生會坐不住,聽不進去,沒想到,學生們相當地喜歡。這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種成功吧。』姚亮說。
  琴社還會參加一些專業性質的演出。『前不久在大劇院有一場演出,南北最優秀的琴家都來了,我們琴社去了4個人,我感覺很驕傲,因為我代表的是深圳這個城市,深圳不會再被人說「沒文化」了。』
  展出名琴簡介
  琴名:石澗敲冰
  時代:唐(公元618~907年)
  樣式:靈機式
  琴名:石澗敲冰
  時代:唐(公元618~907年)
  樣式:靈機式
  『石澗敲冰』七弦琴,是目前傳世唐琴之珍品。通體呈紫粟殼色,琴底項部刻行草『石澗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聲。龍池下方刻篆書大印『玉泉』二字。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鄭珉中考證該琴曾為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官至元中書令,曾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居住數年,得此琴後名之『玉泉』。
  此琴形制渾厚古樸凝重,聲音純正圓潤,有典型的唐琴風韻,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被收錄於【中國古琴珍萃】。
  琴名:松石間意
  時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樣式:仲尼式
  該琴琴底刻滿銘文,連琴名共有文字題刻十二則,印章一個,是目前所見題刻數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吳地文人為主,如蘇東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寵、石渠、陳庭鷺等。如此眾多的名家題詞聚集在一張琴上,這在古琴中極其罕見。此琴原為蘇州怡園主人顧文彬(1811―1889年)所藏,其上紅色印章『坡仙琴館』就是怡園中專門收藏古琴之所。該琴形體渾厚,製作精美,斷紋漂亮,題詠眾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琴名:霜鍾
  時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樣式:仲尼式
  此琴琴底項部篆書『霜鍾』二字,龍池下刻印章『蜀藩之寶』;鳳沼上方刻隸書『隨公珍玩』,其下有一小印章,惜已模糊難辨。迄今未見有蜀王好琴的記載,琴界對蜀王之琴也一無所知。而從該琴的製作工藝看,蜀王琴確是一張良琴,更是一件孤品。
  琴名:中和
  時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樣式:列子式
  此琴琴底項部楷書琴名『中和』,龍池下楷書五言詩一首:『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落款為『敬一主人』,詩下一寬邊大印,篆書『潞國世傳』。圓形龍池內環刻一周楷書『大明崇禎丙子歲季秋,潞國制。壹百肆拾叄號。』『敬一主人』即潞王朱常E,有記載說他『風尚高雅,嘗造琴三千張。』此琴為標準的潞王琴。
  琴名:松風
  時代:清(公元1644~1912年)
  樣式:連珠式
  此琴底項部篆琴名『松風』,龍池下陰刻篆書『中和琴室』;池內納音上陰刻隸書『大清光緒四年晉熙劉氏子V仿製』。晉熙為今四川綿竹的古稱,劉氏子V其人不詳。此琴池沼異形,顯得與眾不同。
  『中和琴室』是著名荷蘭漢學家、【狄公案】作者高羅佩的書齋名。高羅佩抗戰時在重慶任荷蘭駐華使館一等秘書,他特別喜好中國琴藝,與重慶琴家過從甚密。此琴原為重慶著名琴家楊少五所有。楊少五與高羅佩當年私交甚好,他們經常在一起彈琴、聊天、吃飯,並一起成立了『天風琴社』。因此,這張琴應該是當年高羅佩贈送給楊少五的,是一件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文物。(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實習生:劉念 劉信廷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何峻)
來源:南方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