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林奕華與楊照在上海電影博物館開講座『從【三國】看青春之痛』。 攝影 胡聰
記者 顧欣悅 香港舞台劇導演林奕華的戲在香港上演,只需劇院外貼上一張『告示』,買票的觀眾便絡繹不絕,上演當天必然滿座。2006年的【包法利夫人】、【水滸傳】,2007年的【西遊記】,台灣作家、文學評論家楊照是這些戲的座上客,而到了今年的【三國】,他變成了林奕華的顧問。 8月,【三國】即將在內地上演,女演員們叫做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孔明……劇里說的是青春、是成長、是成敗,英雄不問出處,更不講究性別。楊照笑言:『林奕華的戲重點不是故事。』 劇情――最精彩的段落非常孩子氣 在林奕華還未讀過【三國】就要做這齣舞台劇時,他先找楊照了解【三國】。在楊照眼裡,『很多人把【三國】看做是男人權謀的小說,但至少我看到最精彩的段落非常孩子氣,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計,那是沒有現實感的,不是權謀智慧,那就是小男孩的小把戲。』 【三國】不古也不遠,楊照說:『真的面對那樣的人生境遇,你能跟呂布做一樣的決定嗎?認知理解曹操嗎?你能同情諸葛亮對自己所選擇的路嗎?這變成了人生選擇的問題。』 熟讀四大名著,在楊照看來,他並不喜歡被別人的想法和見解牽着鼻子走,『每部名著都有一種不幸遭遇,正因為它是名著,長久以來留下的傳統印象,事實上是對不起這部名著的。』 名著之所以會成為名著,『因為它可以跟不一樣的人說不一樣的話。如果我們面對名著,改編只是改寫,文言寫成白話,複雜的故事情節變成簡單,我的立場是「不必」。』 反應――在劇場抽泣痛哭大有人在 林奕華有自己的長處,在楊照看來,『他從來不是在舞台上只給大家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已經在大家腦袋裡了,他不用費時費力去再講一次,如果在舞台上看借東風、空城計,這就不是來看林奕華的戲。』 看完【三國】,楊照說林奕華通過劇情丟出的問題就像絆馬索,十五場戲有十五個絆馬索,大家總會被其中幾個絆得鼻青臉腫,在劇場抽泣痛哭大有人在。『最好的觀眾應該是知道三國,而且他在人生中還有很多很多的苦惱,進到劇場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會看到什麼。很有意思的是,你在哪裡被絆倒,會知道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 自己作為顧問,楊照笑說:『我老了,摔不動了,不過我知道絆馬索在哪裡。』如果在十五個絆馬索上都中了招,『我真的建議不要再跟那個人做朋友了,他的人生太無趣了。』 來源:都市快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