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香港書展:明星不是搖錢樹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7-29 22:07| 發佈者: 濟世| 查看: 2431| 評論: 0|來自: 天津日報

摘要: 在剛剛結束的第24屆香港書展上,內地作家包括很多內地圖書均遭到了冷遇。最近風光無限、佔了大量報刊版面的郭敬明,到了香港卻不靈光了,其作品一開展就被打入了舊書堆,即便減價甩賣仍是少人問津,就連去年得了諾貝 ...
在剛剛結束的第24屆香港書展上,內地作家包括很多內地圖書均遭到了冷遇。最近風光無限、佔了大量報刊版面的郭敬明,到了香港卻不靈光了,其作品一開展就被打入了舊書堆,即便減價甩賣仍是少人問津,就連去年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沒能逃過厄運,雖然出版商給他設置了獨立展位,但問者寥寥。而央視記者柴靜的【看見】,此前在內地熱賣了200多萬冊,這次出版商迅速搭車推出了港版,且展位搶眼,海報亂飛,不料依然是門可羅雀,看來書砸在手裏已成定局。有人講,內地圖書在香港賣不動,是因為兩地文化上存有差異,且內地使用的是簡體漢字,香港同胞看不懂。姑妄聽之吧。我卻以為,這種局面的出現,一方面,說明香港讀者的閱讀心理比較成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內地出版商的思維存在着很大問題。 
  近30年來,我所參加過的大小書展不計其數,我雖生性愚鈍,卻也漸漸地從中發現了許多行內弊端,特別是近幾年來,這些弊端已經逐步演化成了自挖的陷阱,跳進去了,想爬出來實不容易。首先,我們的出版物,內容重疊或曰重複的,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各種大型圖書展會上,每次各地出版商帶來的參展圖書都不下幾十萬種,看似花花綠綠,但多數圖書的內容卻大同小異,沒有創意,沒有創新,更無特色,同質化傾向十分嚴重。這種內容上的局限,有些是出版商的文化視野太小造成的,有些則是跟風與扎堆出版釀就的苦酒。股票牛了,滿街都是股票書;收藏熱了,遍地都是收藏書;養生火了,到處都是養生書……這種在簡單思維下出籠的類型書,有的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云,有的是東拼西湊騙人騙己,有的乾脆就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不僅讓讀者無所適從,假若真的照方抓藥,明顯就是個當。怎麼辦呢?索性兩眼一閉哪種書也不買倒是最為保險。其次,書名幾乎相同的圖書可謂比比皆是,也即常說的克隆。比如,最早【誰動了我的奶酪】一夜走紅,不久之後,無數的【誰動了我的什麼什麼】就會蜂擁而來。再比如,【明朝那些事兒】火了,馬上也會有『什麼什麼那些事兒』接踵而至。起初,我還以為是我們缺乏創造力,笨到了連個書名都起不出呢,而事實卻是,我們總是抱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以為這樣就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試想一下吧,你總是『奶酪那些事兒』,再好的胃口也會給弄得吐酸水了。還有,就是我們總是將名人與暢銷書聯繫在一起,以為一沾『星』氣,其作就必然大賣。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已經把無數所謂的各類名人打造成了明星,其手段連荷里活或許都自愧弗如。但結果卻如何呢?多半是明星們粉墨登場之日,也即其著作成為垃圾之時。好在中國人多,有的明星雖然能維持個一年半載,賣個百八十萬冊,過後也多是被讀者隨便丟之一隅,根本無甚保留價值。
  我國的出版業,如今每年所出的新書大概在30萬種左右,在世界上亦可排在前列。但庫存與積壓到底有多少,是不是也排在世界的前列?這個敏感的問題,業內人士一向諱莫如深,恐怕也是心底隱隱作痛吧。其實,與其這樣無限期地痛下去,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紙張,還不如壯士斷腕,拿出點兒真功夫,那樣,出版也許才會真正地『走出去』。
  周凡愷
來源:天津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