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習司馬遷敢於肯定眾人否定的東西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3-7-24 23:41|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001|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如何看待秦朝這個短暫的政權?做學問的人多數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司馬遷卻不這樣認為,他在【史記・六國年表第三】中寫道:『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意思是:秦能統一中國主要靠使用暴力,但他們用世態度 ...
如何看待秦朝這個短暫的政權?做學問的人多數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司馬遷卻不這樣認為,他在【史記・六國年表第三】中寫道:『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意思是:秦能統一中國主要靠使用暴力,但他們用世態度積極多變,成功的機率大,是可取的。接着又寫道:『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幾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人們傳說,秦國人「法後王」。怎麼一回事呢?是用他們現實的習俗去變通相類似的東西,一切從現實出發,他們的理論雖然低下但容易實行。
  
  司馬遷在這裏沒有一概而論去全盤否定秦國,分析了秦能統一天下除了暴力之外的一個根本原因:法後王。中國歷史上一直有『法先王』與『法後王』的兩種說法。『先王』即周文王、武王,『法』就效法,按周的一套禮樂辦事。『法後王』就是創新、改革。秦穆公時重用商鞅變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司馬遷又說:『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那些研究學問的人,受傳聞的牽制,只看見秦朝皇帝在位時間短,不去考察秦朝自始至終的許多史實,一味的只是譏諷,更不敢去研究其中的道理,這與用耳朵吃飯的人沒有什麼兩樣。可悲啊!
  
  司馬遷善於從人云亦云中,從被眾人所否定被眾人所謾罵的客觀存在中,發現其中的價值,並得出相反的結論。他所提煉出的秦朝最可寶貴的東西就是:『法後王』。秦國能統一六國最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一點,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不可能強大;而六國所以失敗就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再看司馬遷以後的歷史,中國曆朝歷代,因循守舊,敗得一塌糊塗的太多太多,而靠改革變強的也有不少(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翻開世界歷史更是如此。發現了這一點,具有多麼偉大的歷史意義!不能不算是他對歷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為什麼『法後王』這個並不深奧的道理那麼多人視而不見,只是一味的嘲笑、攻擊呢?首先是思想方法僵化,他們認為只有先王說過的才是對的,只有先王做過的才是應該做的。他們不想越過前人,把先王奉為神靈。他們不知道客觀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必須進行革新和創造,才能與時代一同前進。而做一個改革者是很辛苦的,思想要運動,行動要跟上,而且隨時有失敗的可能。不動腦子,只與先王發出同一個聲音,不是穩妥又保險嗎?再者,他們本身往往就是既得利益者。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方方面面使他們自覺地與先王捆綁在一起。而一旦改革,他們的利益將不復存在。

    司馬遷稱『牽於所聞的人』為『用耳朵吃飯』的人,這種人連用嘴巴吃飯都不會,已經本末倒置到什麼程度,可是世界上偏偏這種人多。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