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自唐代以來雅稱為中山。因此,清代形成的溧水八景也被稱為『中山八景』,分別是:琛嶺神燈、芝山石燕、觀峰聳翠、金井湧泉、龍潭煙雨、洞壁琴音、東廬疊山獻、臼湖漁歌。然而,隨着時代變遷,中山八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好幾處已經蕩然無存。
位於溧水區晶橋鎮孔家村內的金井湧泉是傳說中『中山八景』之一。唐朝詩人李白曾遊歷於此,作下詩篇【分金井】:『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古今人易老,片月下長川。』稱頌金井湧泉的優美景觀。如今,當初的十二泉穴十二時辰噴水的壯觀早已不存在,金井的水勢也大不如前,記者日前見到這口古井,但見水質依然清冽,只不過,『隱身』在田野中顯得如此孤獨。 據了解,唐朝時,這裡是一處溫泉,長年水溫保持在25℃左右,圍徑有7尺多,有12個泉眼依照十二個時辰出水,也有說是按照十二方位分金立向,所以叫做『分金井』。李白在金陵一帶活動時,曾經三次到訪溧水,其中一次就來到了金井湧泉,並作下【分金井】,在稱頌金井優美景觀的同時,也感慨自己日趨衰老卻功名未就。據【溧水縣誌】記載,金井『其底綠苔滿布,荇藻雜生,底泥黑色如墨。土人有害大瘡者取塗之,移時即瘳』(見呂調陽作【分金井記】)。由此可見,金井井底的泥還有治療皮膚病的作用。 如今,金井的井口已經破敗,當年7尺多的圍徑如今只有普通水井大小,其中有一半還被拆掉了。不過,與普通水井不同的是,金井井內水位偏高,伸手便可觸摸到清涼的井水。記者探訪時發現,即使是在驕陽似火的夏日被暴曬,井水也依舊清涼。井底水草叢生,看不清楚金井到底有多深,隨手攪動一下,隱約可見泉穴出水湧出的氣泡。 一旁的村民告訴記者說,金井的水位無論下雨或天旱,都常年保持在同一高度,他們在田間勞作休息時,常常捧起井水就喝,也可以用來洗臉、洗手,乾旱的時候,還能從井裡挑水為附近的農田灌溉。 通訊員 張福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習生 張蓉 金陵晚報記者 林巧芬 來源:金陵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