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精髓
有人說國學是『人學』,有人說國學是『經學』,有人說國學是『帝王之學』,有人說根本不存在國學……是該澄清對『國學』種種誤解的時候了。由學者王文元創作的【國學正義】,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廓清國學的種種迷霧,甚至霧霾,還原國學真容,有助於透視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真諦。 王文元在評點目前流行的種種國學觀的基礎上,從文化、典籍、制度等方面解讀國學,一針見血。國學囊括中國人的精神信仰、認知方式、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它們或表現為文化,或表現為學術,或表現為典章制度,或表現為風俗習慣,國學常常寓於傳統,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與精神,使中國人成為蔑視物質財富而鍾情精神建樹,主動將『天權』置於『人權』之上,但求長治久安。國學是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是中國5000年的精髓所在,沒有國學就沒有中國的文明和歷史。 【國學正義】這部極具特色的國學讀本,梳理當下幾乎所有比較重要的國學要點,扼要地點評了近三十部重要的國學典籍,加上是口語風格,演講形式,更切合一般讀者的胃口,可謂一部簡明的中國文化史。 『仁』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王文元在【國學正義】中說:『混沌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春夏秋冬),人是自然變化的產物,是在陰陽和合的過程中產生的。【易經】【道德經】等著作是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朦朧意識的概括,是用直覺方式,以陰爻與陽爻兩個符號為載體描摹自然萬象,以展示自然外在規律,進而效法自然的經典。』因此,【易經】【道德經】等著作的產生,就已經代表國學的初步形成。 對國學的研究也就意味着對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的探究。在【國學正義】一書中,王文元針對傳統儒家繼承者和統治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肌理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他認為『仁』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從孔子的代表作【易大傳】考察,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易』,或者說『易』比『仁』更根本、更重要,孔子更注重的是三才(天、地、人)之道,因此孔子的基本思想『敬天』,而非『仁愛』。這一提法的確比較新異,令人耳目一新,為人們解讀孔子學說乃至整個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筆者也認同這一觀點,『仁義道德』並非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初衷,而是後來的帝王和政治家因為統治的需要,生搬硬套上去的。事實上國人對於自然的頂禮膜拜有着悠久傳統,這種傳統導致了人們期望研究者們能夠再現並轉化為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自然觀和人本觀。因此,國學研究者無論是從河圖、八卦入手,還是從易經、太極着眼,都應本着儘量忠於自然的原則,對『天人合一』這一具有當下意義的國學核心理念進行拓展和演繹。 道家之道是國學之道 王文元認為,國學不以謀有用之用為目的。他引用莊子的一個比喻:人走路時,雙腳落在地上,支撐人體的永遠是兩個腳印那麼大的面積。假設把腳印之外的地面撤掉,只保留兩排腳印,其他地方都是萬丈深淵。試想,此時還有人敢走路嗎?兩行腳印之外的土地沒有直接支撐人體,但並不意味沒有用處,其實那是無用之用,這種無用之用給人以安全感。王文元進一步認為中國的意識形態不是傑出人物的創作,而是對自然的再現,聖人所作不過是把自然之象轉化為符號,僅此而已。河圖、洛書、卦爻乃至漢字都是符號,都是由自然之象轉化而來的,因此都忠於自然,儘管這種轉化不是機械的描摹,而是生動的創造。象物而為器,象事而為畫,象形而為字,象數而為占,象生而為祭,象辭而為傳……換言之莫不源於自然。 因此,有理由這樣說: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在國學中擁有獨特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學之道,其實就是道家之道。 美是自然界的本質,善是生物界的本質,而真永遠是相對的東西 王文元在【國學正義】中說:『世界的本質不是真,是美與善。美是自然界的本質,善是生物界的本質,而真永遠是相對的東西,越是看起來真實的東西對人的用處反而越小。所以,中國古人建立了美的殿堂與善的殿堂,惟獨沒有建立真(科學)的殿堂。』因此,王文元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對科學的盲目崇拜所引發的社會弊端有諸多批判,揭示了那些完全以西方思想為支撐、以歐美科學體系為依託構建的『國學』、文化和體制所造成的某些危害。 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大不相同,對於包括國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必然迥然有別。相對於那些『用大腦思考世界』的西方人,中國人更擅長『用眼睛觀察世界』,這種對世界認知模式的不同直接導致東西方思維模式以至於對社會的體悟完全不同,正如【國學正義】所說,『經常用腦子思考的民族服從於欲望,他們順着欲望指引的道路行進。』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必然導致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飛躍和攀升,而用眼睛觀察世界的民族,必然擺脫不了對自然界的依附依賴,進而衍生出與自然界相契合相匹配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這種被馬克思稱之為『亞細亞』式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成為國學播種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用腦子思考世界』的最終邏輯結果是對『真』的嚮往,而『用眼睛觀察世界』的最後理性產物是『美』和『善』的發達。從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我們很難看到太多的關於『真』的理論表述和實踐追求,看到更多的是對於『美』和『善』的宣揚和彰顯,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民俗、禮儀、建築、飲食、服裝、中醫等無一不是這方面的例證。對此,作者做了鞭辟入裡的分析,明確指出國學與西方器物文化不同,是地道的意識形態。 進而,王文元認為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將造成的結果是:西方曾經發生過的病態也都已經或正在中國發生,只是現在煤炭還沒有貴到讓人吃驚的地步,不過到那一步是註定的,只是稍微遲些罷了。一百多年後,石油將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液體,煤炭則是最昂貴的固體。(陳文伍) 來源:新華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