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後人
說到姜姓,很多人都知道是姜子牙的後人。但沒有人會想到,姜姓其實和呂姓有很大的淵源,兩個姓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人們大多以爲姓呂的人不太多,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呂是個大姓。 呂的第一個起源是姜姓――炎帝之後,是以國爲氏,始祖是我們都知道的齊太公呂尚。咱們可以想像一下,就一個呂尚代代繁衍至今幾千年,生出100萬人沒什麼神奇的。 第二,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外逃的時候,追隨人當中有一個人叫魏折―魏武子。後來重耳回國當上了國君,魏呔捅環饢大夫,魏叩畝子魏被封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叫呂,一個地方叫廚。被封在呂地這一支魏咦鈾錁鴕緣胤轎名,改姓呂。 還有兄弟民族改姓的。北魏孝文帝的時候,代北(今天山西北部一帶)有一支鮮卑族叫叱呂,後來叱呂氏就改成了呂氏。如今鮮卑族早已經沒了,早已融入到咱們民族大家庭里,因此這一支現在已經分辨不出來了。姓呂的朋友如果老家是山西北部或者偏北的,那麼你的血緣就又多了一種可能。 同時,滿族、黎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都有呂姓。至於呂姓具體是怎麼融入這些兄弟民族的,有的能說得清楚,有的就不一定能說清楚了。 呂姓的遷移非常頻繁,因此分布廣泛。我們知道,歷史上以同一個姓氏爲名的國家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尤其小國家,封了一個滅掉,再封一個再滅掉,如此循環往復,以同樣姓氏命名的國家位置可能完全不同,呂國就是這樣。過去歷史上就有兩個呂國,最早的呂國在南陽,後來的新呂國就在新蔡了。雖然都在今天河南境內,但不是一個地方。其中南陽的呂國滅亡以後,它的部分移民遷到了哪裡?湖北蘄春;新蔡的呂國滅亡以後,它的移民就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說到這裡,我要強調一點,今天咱們的省際觀念很強,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各省分得很清楚,但這是今天的行政區劃。在過去分的可沒那麼清楚,只能說這一片是什麼國,那一塊是什麼國,尤其像交界的地方,根本就說不大清楚的。所以我們只能說,新蔡呂國這支遺民流落到了今天河南南部、安徽北部這兩省交界處。 在康公失國以前,齊國有一支呂氏已經散居在了韓、魏、齊、魯之間,這一支有些子孫很早就到了陝西和甘肅。兩漢時期,這支呂氏已經遍布河北、陝西、內蒙古。東漢末年很有名的呂范,就帶著自己家裡人跑到了安徽壽春(今天的安徽壽縣)。三國的時候,蜀漢的呂凱、魏國的呂虔,他們後裔非常有勢力,遷到了河東(今天山西永濟縣一帶)。相比咱們好多往南跑的姓氏,呂姓這一支是往北走。 南北朝的時候,浙江、江蘇已經有不少姓呂的人。北宋初年,呂姓進入福建,逐漸到了泉州、漳州,後來又有一些從那裡移居廣東。康熙年間,呂姓開始移居台灣。 呂姓作爲中國的一大姓氏,各行各業都是名人輩出。例如三國時候的大將呂布,還有一些人和咱們今天用的成語緊密相關:『奇貨可居』、『一字千金』,跟誰有關?呂不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誰啊?呂蒙。這樣的呂姓名人太多太多了。 史上最巧妙的隱姓埋名 施姓被很多人說成『方也施』,其實更有故事的拆法應該是『方人也』,爲什麼這麼拆分呢?因爲施姓和方姓的關係密切,這就涉及到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悲情人物。 施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它的第一個起源是姬姓。春秋時候魯惠公有個兒子叫尾生,字施父。自此以後他的後代就都姓施了,這是一支。 第二,夏代的時候有一個施國,施國的後人就以國名爲姓。這一支施氏所在的地方在恩施(今天的湖北省恩施一帶),這個地名至今未改,挨著今天的神農架一帶。這一支和上面提到的那支,沒有任何親戚關係。 還有一支出自子姓。商代有七族,七族是指什麼?七個行業,七種分工。比如說後來咱們講的士、農、工、商,叫四族,對不對?或者叫四民。商代七族裡面有一族的祖先就叫施氏,幹嗎的?做旗子的。這個職業其實也正是『施』字本來的意思,後來這一些人就索性以職業爲姓,成爲施姓的一支。 還有一支來自我們前面講過的方孝孺。前面我們剛講了方孝孺後人中有一支改姓何的,另外有一支就改姓了施。爲什麼改姓施呢?施字大家寫寫看,怎麼念?方人也。將施字拆成『方人也』,這非常妙。後來這些人沒有再改回去,就世代姓施了。 還有一些,我們都能猜到了,是兄弟民族的漢姓。比如以海螺爲圖騰的雲南白族,大概因爲海螺扭來扭去比較像篆體施字,所以就姓了施。再比如,世代居住在瀋陽的滿族有施姓,還有京族、彝族、苗族、蒙古族、羌族、傣族、怒族、納西族、傈僳族都有施姓,這些施姓的具體來源就說不清楚了,很有可能就是有個漢族人流落到當地,娶了當地的姑娘,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了那個民族的人了,子孫沿用父姓,但可能連漢語都不會講。 先秦時,施姓主要在山東、安徽一帶活動,隨後西遷到河南北部,接著南下到湖北恩施地區,從恩施又進入湖南、貴州,其中有一支西遷到四川瀘州和雲南的洱源地區,就成爲西南施姓的主要來源。今天中國西南地區姓施的很多,就是這麼來的。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