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唐蕃會盟碑修繕完工 見證藏漢民族團結和友好情誼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7-3 22:46|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525|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作為拉薩老城區文物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昭寺正門前的三座石碑『唐蕃會盟碑、種痘碑和無字碑』日前修繕完畢,首次以嶄新的姿態對外開放。其中,矗立了一千多年的唐蕃會盟碑在風雨中一次次見證着藏漢民族團結和 ...
作為拉薩老城區文物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昭寺正門前的三座石碑『唐蕃會盟碑、種痘碑和無字碑』日前修繕完畢,首次以嶄新的姿態對外開放。其中,矗立了一千多年的唐蕃會盟碑在風雨中一次次見證着藏漢民族團結和友好情誼。 
  大昭寺是所有藏傳佛教信徒都要去朝拜的地方,終年桑煙繚繞。大昭寺門前的青石板被朝拜的人磨得光潔平滑。
  記者在大昭寺廣場看到,矗立了1000多年的唐蕃會盟碑碑身仍保存完好,曾經作為保護措施而圍砌在石碑周遭的厚牆已被拆除,花崗岩材質的石碑正面和左右兩面均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為更好地展示藏漢民族團結的千年見證和方便遊客市民觀賞,修繕完工後的石碑四周裝上了極具藏式特色的鏤空欄板。
  『以前我只見到過這座石碑的頂部,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唐蕃會盟碑,真有種說不出的激動!』在大昭寺附近居住了數十年的老阿媽德吉站在這座千年石碑前感慨地說。
  大昭寺廣場上的另一座碑為種痘碑,高3.3米,有300多年的歷史,為紀念清朝乾隆年間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傳授種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種痘碑後面就是無字碑,無字碑上沒有任何文字及符號。據長年居住於老城區內的居民說,相傳無字碑是為了紀念當時修建大昭寺的工匠們而立。
  『唐蕃會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獻之一,也是研究唐蕃歷史的重要文物。碑文反映漢藏兩族「歡好之念永未沁絕」,一千年前就「尋甥舅之盟」「立碑以更續新好」,表達了漢藏歷史悠久的親密關係。』拉薩市文物局副局長李糧企說。
  唐蕃會盟碑保護工程於今年3月啟動,拉薩文物部門對這塊重要的石碑進行了精心修復,這也是國家投入3億多元,對古城拉薩的重點文物進行保護的一部分。李糧企說:『至此,這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使得見證和承載着拉薩歷史文化的千年古碑再現輝煌。』
  歷史鏈接
  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或『長慶會盟碑』,高3.42米,寬0.82米,厚0.35米,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從公元706年到822年,吐蕃和唐朝之間的會盟達8次之多。公元823年所立的唐蕃會盟碑,記載的是第8次會盟的盟文,碑文歷述蕃唐雙方和親『永崇甥舅之好』的歷史。歷史記載,此碑立後,唐蕃之間的紛爭,從此宣告結束。
  碑通高5.6米,由帽、身、座三部分組成,身座連接縫隙以銅液澆灌,固若一體。碑正面向西,上刻漢藏兩體對照文字,文義相同。左半藏文,橫書,77列;右半漢文,直書,6行,正楷,存464字。碑身已略有風化,但所鐫藏漢碑文尚能辨認。碑文中說:『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善,再續舊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充分表達了藏漢兩族共崇舊好,永息爭端的願望。碑文中還記述了這次會盟的經過,立石年月以及參加登壇會盟的官員名單。(記者尕瑪多吉)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