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傳統坐月子能避免以後患慢性疼痛;相反,按傳統坐月子的婦女更容易患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等疾病。』身在海外的一位科研人員『oztiger』的這番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在他看來,『坐月子』是一項有害無益的陋習。並且,這一醫學觀點並非他獨有。 有意思的是,『坐月子』的民俗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其實還具備獨特的社會功能。 傳統『坐月子』後果嚴重: 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 『oztiger』所說的『坐月子』的『傳統陋習』包括:不洗頭、不刷牙、不洗下身、不正常活動、不曬太陽、不開窗通氣,以及嚴苛的飲食禁忌。他得出『坐月子有害無益』的觀點,乃是基於4篇科學文獻,每篇又分別基於對大量中國城鄉坐月子的產婦的調查統計。 統計發現,我國坐月子的婦女,蛋、糖的攝入量嚴重偏高,蛋的平均攝入量是推薦量的7倍;蔬果、奶製品的攝入量則嚴重不足,近1/5的人完全不吃蔬菜,3/4的人完全不吃水果和牛奶。 他認為,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攝入過多的糖卻不刷牙,顯然更容易患口腔疾病。坐月子的婦女更易患便秘、痔瘡、肥胖、腿抽筋、關節痛等疾病,則與『活動量不足、高熱量飲食、低纖維攝入量、低鈣攝入量』有關。 另外,統計數據表明:產婦本人的學歷越高,越少坐月子;丈夫學歷越高,越少坐月子;接受產前培訓、產後家訪的,更少坐月子。可見,坐月子作為一項民俗,正在遭受現代科學的猛烈衝擊。 以上觀點,是不是一家之言?――答案是否定的。記者採訪發現,產科專家們有充分的論據證明以上觀點,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繼興便是為數眾多的反對坐月子習俗的專家之一。 專家說法:『少動』『大補』實與科學相悖 牛繼興表示,坐月子與現代醫學知識不相符。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生孩子對產婦身體造成損傷,因而產後需靜養,不能下床、不能吹風…… 但現代醫學認為,分娩過程雖然會對母體造成一定影響,但產後只需6周左右即可恢復到孕前狀態。 全國各地坐月子的習俗五花八門,但一致強調『少動,大補』。所謂的『大補』,就是攝入高熱量食物『補氣』、『補血』。事實上,母體攝入的營養只需滿足產婦和孩子的需求即可,傳統坐月子在攝入大量高熱量食物的同時很少攝入纖維素,過多的熱量在體內堆積,最終顯現為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表明,妊娠本身就會加劇產婦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如果在此基礎上還『少動,大補』,無異於火上澆油,風險將進一步增加。 另外,產後若攝入過多熱量又長期不下床,不利於產婦子宮『惡露』的排出(惡露是子宮內膜在修復過程中產生的脫落組織物,需排出體外)。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