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認為:紅山文化興衰可能與地域土壤關係密切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09-11-18 16:1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967| 評論: 0|來自: 新華網

摘要: 被譽為『中華民族文明曙光』的紅山文化,為何沒有像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樣綿延連貫而突然消逝?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書敏日前發表論文認為,紅山文化區的興衰與地域土壤關係密切, ...
被譽為『中華民族文明曙光』的紅山文化,為何沒有像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樣綿延連貫而突然消逝?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書敏日前發表論文認為,紅山文化區的興衰與地域土壤關係密切,原始農業開發過度可能導致了紅山文化的沒落。

    李書敏說,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決定原始農業是否發達的因素有二:一是勞動對象,即土地是否適合開墾耕種;二是勞動工具,即農具是否高效。在這兩個方面,紅山文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其他史前文化難以與之相比。

    李書敏解釋說,紅山文化區域地處燕山南北的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的廣大地區,這裡古稱冀州之地。【尚書】中曾有冀州『厥土惟白壤』的記載,意思是這裡有白色的沙土地。白沙土壤遠比黃土地、紅土地和黑土地鬆散而柔軟,在以石器、棍棒為工具的時代最易於農業開發。同時,考古發現紅山先民已經學會打磨並使用大型翻土工具石耜。

    李書敏認為,正所謂『成也白壤,敗也白壤』。白沙土壤雖然易於開發,但水土保持不好,肥力較差,在長期過度的開發下,產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當農具從石器發展到鐵器、農業生產不僅靠人力還增加了畜力之後,黃土地、紅土地、黑土地等土質黏重的劣勢變成保肥保水的優勢,史前農業中心必然隨之轉移。傳統農業階段開始後,紅山文化的優勢不在了,紅山文明也就迅速衰落了。
來源:新華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