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兴衰可能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09-11-18 16:10| 發佈者: 对酒当歌| 查看: 1960| 評論: 0|來自: 新华网

摘要: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为何没有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样绵延连贯而突然消逝?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书敏日前发表论文认为,红山文化区的兴衰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 ...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为何没有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那样绵延连贯而突然消逝?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书敏日前发表论文认为,红山文化区的兴衰与地域土壤关系密切,原始农业开发过度可能导致了红山文化的没落。

    李书敏说,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决定原始农业是否发达的因素有二:一是劳动对象,即土地是否适合开垦耕种;二是劳动工具,即农具是否高效。在这两个方面,红山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史前文化难以与之相比。

    李书敏解释说,红山文化区域地处燕山南北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古称冀州之地。《尚书》中曾有冀州“厥土惟白壤”的记载,意思是这里有白色的沙土地。白沙土壤远比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松散而柔软,在以石器、棍棒为工具的时代最易于农业开发。同时,考古发现红山先民已经学会打磨并使用大型翻土工具石耜。

    李书敏认为,正所谓“成也白壤,败也白壤”。白沙土壤虽然易于开发,但水土保持不好,肥力较差,在长期过度的开发下,产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当农具从石器发展到铁器、农业生产不仅靠人力还增加了畜力之后,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土质黏重的劣势变成保肥保水的优势,史前农业中心必然随之转移。传统农业阶段开始后,红山文化的优势不在了,红山文明也就迅速衰落了。
来源:新华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