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一』,在北京都會有眾多兒童劇爭相上演,在國有院團、民營劇團和演出公司為市場而群雄逐鹿的時候,小朋友的節日生活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截至目前,今年『六一』期間,將在北京舞台上演的兒童劇就有20餘台,比起去年同期的17台又有所增加。
- 劇目繁榮 原創匱乏 儘管有大量的民間團體已經加入到兒童劇市場的開拓中,兒童劇創作資源仍然比較集中。活躍的市場需求,讓兒童劇整體創作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創作者的思路更開闊,不過一些民間團隊的劇目仍尚顯粗糙,仍然有流於說教的痕跡。畢竟能創作出一部讓孩子坐得住、喜歡看的優秀兒童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4年北京兒藝邀請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及其創作夥伴,組建了一支在兒童劇主創中很罕見的精銳團隊,在【迷宮】、【魔山】兩部兒童劇『大片』中輕鬆拿下五六百萬票房。但這樣的作品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兒童劇精品的需求。 質量較好的兒童劇明顯缺乏,根本上來說是兒童劇本、兒童劇主創人才的嚴重缺乏,通常參與兒童劇創作的編劇和演員的收入都比較低,已經制約了兒童劇的發展。當我們試圖說出具有代表性的兒童劇創作編導時,卻發現這些創作者都是臨時客串,也難怪會出現原創活力的匱乏現象。 『醜小鴨兒童藝術團』是一家在北京市場摸爬滾打多年、巡演遍佈全國各地的兒童劇劇團,團長李平對兒童劇原創匱乏現狀坦言道:『我們所選擇的劇本都是國內外的經典童話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且主題鮮明。【醜小鴨】強調堅強勇敢;【白雪公主】告訴孩子真善美的真正含義;【木偶奇遇記】更突顯誠信這一做人原則。這些成熟的題材,較之原創題材或現實題材有更廣泛的受眾基礎,為我們切入市場提供了捷徑。』 - 前瞻性的兒童劇 不過在北京市場上也還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兒童劇劇目出現,這些劇目大多以國有劇團創作力量為主,體現了其對演出市場的培育和引導。 【十二個月】(作者[俄]薩・馬爾夏克,總導演張奇虹,導演焦剛,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出)以大妞的勤勞和善良感動了神奇的十二個月,用四季的變幻和大自然的魔力懲罰了狠毒的後母和貪婪的二妞,教育了任性的小女王,謳歌了真善美,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給小朋友們增添了很多科學知識。 新媒體卡通戲劇【三毛從軍記】(編劇苑福善,導演林兆華、柳玉林,中國戲曲學院和山東省話劇院演出)把『卡通漫畫』與真人表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講述三毛在『從軍』過程中所受到的凌辱、委屈,也講述了他與牛二叔的親情,與小動物――金魚、青蛙、小鳥們玩耍嬉戲的快樂。誇張的人物造型,漫畫式的動作,為該劇的演出增添了很多樂趣。 童話京劇【金魚和漁夫】(編劇、導演王曉鑫,中國國家京劇院和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演出),根據小學語文教材的普希金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改編。貪玩的金魚仙子,為搭救小夥伴落入漁夫的魚網,善良的老漁夫聽了金魚仙子的哭訴,主動放了金魚仙子。回家後,漁婆聽漁夫講述奇遇,竟一而再再而三向金魚仙子討要金銀財寶、榮華富貴,終於,當金魚仙子拒絕了貪婪的漁婆越來越大的欲望時,貪婪的漁婆受到了懲罰。以前兒童劇多是話劇演出,現在又有了京劇和一些地方戲的演出形式。這些不同的劇種對兒童劇藝術形式的拓展,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同的美感享受。 此外,北京兒童藝術劇院演出的【迷宮】、【Hi可愛!】、【魔山】等劇在觀演關係方面也做了有益的藝術探索。 - 創作準則:趣味第一,思想教育第二 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當孩子們看完戲高高興興離開劇場的時候,那些為孩子掏錢的家長們卻在抱怨:『把孩子想得太簡單了』、『沒有童心』、『距離孩子的生活太遠了』、『語言太成人化了』。兒童劇和成人話劇的一個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其受眾是雙層的,一方面需要讓孩子得到歡樂,另一方面家長更看重的卻是孩子在玩得高興的同時,能有所收穫。這種雙重的價值取向,是兒童劇創作的兩重門。我們經常看到的流於說教、過分低齡化,或夾雜成人社會價值觀等問題,在深層次上,是這一原因。那麼如何能讓兒童劇創作在契合兒童心理和美學的同時,也讓家長滿意呢? 首先,熟悉兒童生活,貼近兒童心理。這句老調,卻是創作的靈丹妙藥。在兒童劇中,一旦無法建立起對未成年人生活的深入了解,僅憑主觀臆想進行創作,那麼在劇場征服孩子、引導孩子,又從何談起呢?畢竟,一顆純淨而充滿激情的童心是每一個從事兒童劇創作的人必不可少的,而又並非輕易可得的。如果僅僅要求創作者放低身段、準確把握兒童心理,減少灌輸的東西,還不夠。戲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兒童劇通過戲劇的情境、人物行為的選擇、倫理價值的判斷使孩子產生心理認同,同時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這種綜合性的素質教育是其他形式無法取代的。 其實,兒童劇甚至較之成人劇目更加需要一個飽滿、健康的思想內核,如阿拉丁、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等經典故事,以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是完全能夠理解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如果我們真的能更貼近兒童生活,從孩子的視角看待世界,多以孩子純淨而豐富的情感思考,那就更能理解孩子們強烈的正義感、對『真善美』的熱愛,再把孩子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提煉出來,展示給孩子看。 同時,藝術手段上要充滿想像和趣味,綜合多種藝術手法,比如音樂、歌唱、舞蹈、魔術、雜技等,始終吸引孩子的眼球,保持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要讓小孩子有想像力飛揚的餘地,帶給他們無窮的趣味;要讓孩子們積極參與,表現出童真的一面。總之,兒童劇要做到好看好玩,趣味第一,思想教育第二,否則,一味地說教,少年兒童是很難接受的。例如,虎年春節檔期中國兒藝重磅推出的兒童劇【太陽鳥】是取材於神話典籍【山海經】的作品,體現了中國兒藝近年來一直堅持的『中國魂』理念。劇中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故事很古老,但呈現方式很現代。劇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精心設計的舞蹈環節:從開幕十隻太陽鳥的嬉戲出場,到眾花草受到烈日炙烤後的扭曲,再到結尾『大河之舞』式的激情踢踏舞,每一段都足以讓觀眾熱血沸騰。此外,空翻、耍花槍、蛙跳等武打動作都堪稱精彩。 或許,只有所有從事兒童劇創作的人都來關心兒童,真正從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出發,解開套在孩子們身上的枷鎖,我們的兒童劇創作才能真正與兒童親密起來。 中西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