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態以一種整體的形態存在和影響着社會成員,它不僅折射出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有助於了解社情民意、社會熱點和社會情緒。因而,對社會心態演變需要更多地加以關注和研究―― 主題詞 何謂社會心態? 社會心態是指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現狀的心理感受和情緒反應,具有顯著的大眾性和瀰漫性。 近年來,全國發生了多起針對兒童、女性或其他無辜群眾的暴力傷害事件以及其他社會性事件。這類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社會心態的角度來看,心態失衡、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洩、悲觀厭世、進而產生報復社會的心態是其共同的特點。這些事件頻發,從一個側面說明,重視社會成員心理和諧、優化社會心態,已經成為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 社會心態產生於每一個社會成員個體,又以一種整體的形態存在和影響着每一個社會成員,社會心態不僅能夠折射出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有助於了解社情民意、社會熱點和社會情緒。根據我們的一項長期追蹤調研,對當前社會心態做如下描述。 我國社會心態變化的基本趨向 1、社會心態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漸減少,理性因素逐漸增多。當前,社會心態中的不適應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慮、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有增有減。伴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來,隨着國家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對生活困難群體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逐步擴大,我國社會成員對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心理認同感日益增強,社會心態中非理性因素日益減少,理性因素逐漸增多。但仍然需要對社會急劇轉型中因心理焦慮所導致的各種突發心理失衡事件給予高度重視。 2、傳統的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趨向分化和多元。身份感、地位感是社會成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身份、所處的地位的感知和體驗。歸屬感是社會成員對於自己歸屬的社會群體、組織和階層的認同和依戀的心理體驗。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有關,個人的價值選擇不同,進行社會比較的參照系不同,其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就會不同,存在着較大的個體差異性,但根本的影響因素還是社會的利益格局、社會結構、社會階層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等客觀因素。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成員的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主要是通過戶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和單位身份來體現的,相對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伴隨着社會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和社會階層的日益分化,現實社會中社會成員的身份、地位和實際歸屬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戶籍身份、所有制身份、單位身份逐漸被職業身份所代替,社會成員的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日益趨向分化和多元。當前,應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因歸屬感變化引起的心態方面的變化。 3、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由迷茫漸趨明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勞動關係的深刻變化等客觀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社會成員心理上的迷茫感明顯,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缺失。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別是隨着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逐步推進,影響社會成員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的社會不利因素逐漸減少。伴隨着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建設目標要求的逐步推進,社會成員心理的迷茫感正在弱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普遍增強。與此同時,一些工作生活失意,被單位解聘或者失業的社會成員,由於未來感的缺失,極易產生暴力的方式宣洩內心的迷茫。 4、心理壓力感趨向多元。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經濟成分的單一性以及就業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對穩定性,社會成員的心理壓力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伴隨着勞動關係和就業方式的變化,構成心理壓力的社會因素日益增多。目前,我國社會成員的心理壓力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方式變化導致的心理壓力;二是社會利益格局變化形成的心理壓力;三是人際關係變化產生的心理壓力;四是生活方式變化形成的心理壓力;五是信息及社會流動加快形成的心理壓力;六是社會生活中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心理壓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會隨之增加,社會利益的日益多元化、生活風險的增大,會進一步造成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壓力感增大,產生不良心態。 5、對社會公平的心理預期明顯增強。心理的公平感是社會成員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實際地位、獲得的收入與其他人進行比較時所產生的心理體驗。心理公平感除了受個體對社會公平的主觀感受和主觀評價的影響以外,主要受社會利益分配製度、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社會急劇變革的進程中,由於社會利益格局、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的深刻變化,特別是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心理公平感失衡。隨着我國對收入分配製度的逐步改革和社會保障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對利益受損群體的社會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社會成員的心理公平感日益形成,對社會公平狀況的評價已經接近比較公平。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平的心理預期增強,特別是對制度公平的心理預期明顯增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仍然需要進一步關注因腐敗、壟斷等公平缺失造成貧富差距而導致的怨恨情緒和仇富心態。這些不良心態和怨恨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如果得不到宣洩和疏導,就容易出問題。 優化社會心態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1、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既是涉及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和生活的問題,又是涉及社會成員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問題,是影響社會心態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國民生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表面化和顯性化,仍然是影響社會心態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切實加強以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着力加強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領域的改革,促進社會心態良性發展。 2、人性化的工作制度。社會成員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既是社會心態的構成要素,又是影響社會心態的情感與認知元素。我國部分社會成員之所以缺乏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在一定意義上是由於一些具體的工作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走樣所致。應當說,勞動關係和用工方式的變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本身無可厚非。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單位存在着短期行為,動輒下崗、頻繁變換工作崗位,甚至存在着不履行勞動合同的現象。勞動用工過程中的短期行為,容易使職工產生朝不保夕的感覺,心理的穩定感、未來感缺失。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只有社會成員具有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才能對社會的長遠發展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不斷增強;從人的工作積極性和敬業愛崗精神的形成來看,只有人在具體工作中形成了心理的穩定感、方向感和未來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積極性,才能真正產生敬業愛崗的工作態度,才能實現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有機統一,也才能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有機統一。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起人性化的工作制度。 3、社區建設與社會工作。社區功能的完善和社會工作制度的形成,不僅關繫着我國社會整合功能在社會微觀層面的效果,而且關繫着社會心態的良性發展。隨着我國傳統的單位制賴以存在和運作的社會基礎的日益弱化,社區日益成為社會基層管理的重要形式。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在提升社會組織化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整合社會資源、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區服務功能有限、包容性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必須按照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要求,把和諧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發展作為優化社會心態的切入點。 4、社會情緒的疏導機制。構建社會情緒的疏導機制不僅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心態良性發展的內在需要。不良社會情緒需要『出氣口』和『減壓閥』。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矛盾的多發時期,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和複雜化。複雜多樣的社會矛盾往往透過社會輿論、社會情緒等層面影響社會心態。因此,必須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達渠道,創新化解社會矛盾和疏導社會不良情緒的體制與機制,構建起社會成員訴求表達的渠道和網絡。當前,需要注意大眾媒體對社會突發群體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所引起的負面效應問題。大眾媒體對群體性社會事件報道中容易產生放大效應和誘發效應。 作者:李有發(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