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漫論族譜的收藏和研究(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6-8 11:48|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2048| 評論: 0|來自: 福客民俗網

摘要: 江西方志學家梁洪生教授說:『宋以後的傳統社會中,各朝統治政策都與家庭建設理論並行不悖。特別明後期,家族倫理經過文化人的宣教普及而深入於鄉民之中,使之成為一種日漸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觀念傳承。以後幾百年間修 ...
江西方志學家梁洪生教授說:『宋以後的傳統社會中,各朝統治政策都與家庭建設理論並行不悖。特別明後期,家族倫理經過文化人的宣教普及而深入於鄉民之中,使之成為一種日漸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觀念傳承。以後幾百年間修譜建祠及集體祭祖等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常識,並在此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形成行為規範。而建國以後,基本政策一直以家族建設與活動為打擊對象……修譜活動出現了近四十年的斷層,絕大多數「文化人」連舊譜都看不懂了。』③我國史學界對族譜存在着嚴重的誤解和偏見,國史、方志的整理、研究備受重視,地方志的編修有專門機構、人員和經費,記載各級官員的交替傳承,功勞政績。而民間族譜卻被打人另冊,屢遭滅頂之災。老百姓自己籌款修譜,記錄自己的歷史與血緣傳承,往往被斥之為『封建宗族派性』,禁止之聲不絕於耳。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思想理論上的一大偏向。 
       如果說族譜是封建產物,是宣揚封建道德維護封建秩序的東西,那麼封建朝代的正史、方志又何嘗不是?封建正史方志可以整理研究,為什麼單單族譜必須焚盡而後快呢?莫非歷史真的只有少數傑出人物的活動才具價值?史學只能是帝王將相與少數傑出人物的專用品?莫非只有正史、方志才是文化遺產,而族譜只能是『封建糟粕』?如果因族譜中存在作偽、失實、攀附、篡改之辭,學術界便嗤之以鼻,不以為信,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這些毛病官修史志與文人著述中也常見,有的比族譜還更嚴重,梁啓超也說過:『吾中國官犢上文字,多不足措信。』④例如【宋史】及司馬光【諫水記聞】、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等書誣陷攻擊王安石,就令數百年後的金溪人蔡上翔拍案而起,窮27年之工,參閱千卷文獻,寫出【王荊公年譜考略】『以辨宋史之誣』。⑤官修史書中美化當權者,篡改史實,遮諱統治者種種拭父淫亂的事實,真是數不勝數,何以史家依然引錄不誤?其實,族譜的編修是極其慎重的,但因人口繁衍,分支析派,散居各地,年久歲湮,各支派宗譜的詳略、敘述便難以一致,我們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其譜的真實性。國內以岳飛為先祖的【岳氏家譜】就有4部,分別在雲南、湖南、江蘇三省;臨川、東鄉、金溪與王安石家族相關的宗譜本人即見10部之多,其中當然難免有不合之處。只有對不同版別不同支派的族譜相互參證,深入探究,才可求得真相,不可輕易認定某譜某事某人為杜撰,不可因某一事偽,而講整譜皆偽,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族譜研究十分薄弱,一是收藏偏少、分散,不便利用;二是長期的思想禁錮,學人觀念落後僵化,喪失了司馬遷那種『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論勇氣,甚至喪失了學者起碼的尊重歷史事實的品格,極少有人下紮實功夫,深入研究族譜。故我們對族譜寶藏的開發、利用、研究、創新還處於初始階段,美國學者鐵爾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家譜記錄大會的報告中說:『中國家譜和世系家譜,是中國家史學者和家譜工作者進行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它的其它方面的研究價值則剛剛開始被人們認識到。』⑥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地方圖書館第一要務應是搜集本地方的文獻史料,而每部族譜幾乎可說都是『孤本』,搜集有較大難度,不象買書那麼容易。但我們應該看到,外國人對我國的地方志、譜喋的搜集可謂不遺餘力。日本人為取得洪秀全家族的【洪氏宗譜】,『九一八』事變前後兩次派人冒稱是洪氏逃往海外的後裔,想盡方法讓族人視為同宗,盜走洪譜,真可謂奸謀百出,費盡心機。解放後我國史學界因研究太平天國需要,遍搜洪譜而不得。後來還是日本友人東京大學小島晉治教授將【洪氏宗譜】複印寄贈,才解決了太平天國研究中的這個難題。⑦美國學者研究徽商,也主要得益干安徽的地方志和族譜。我們經『土改』和『文革』焚毀了大批譜牒,無疑增加了搜集的困難。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保護文化的卻往往是文化很少或者沒有文化的農民。『文革』中文化人噪若寒蟬,紛紛交出或私下銷毀古籍文獻以求自保之時,往往是沒有文化的農民敢於火中取栗,把造反造來的族譜『偷』走保存。關鍵時候他們更顯得大智大勇,例如用泥巴把磚雕石刻、石碑文字糊起來,上面寫上『毛主席萬歲』,止於是造反派就不敢去砸了。是他們有的把族譜藏於暗處,誓打死不交;有的縫於衣被,日夜不離;以種種辦法保住了大批村姓譜牒,為改革開放之後的『修譜熱』提供了紹續前代、承接歷史的司能。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個不大不小的『修譜熱』,是有深刻的傳統與社會原因和農民深層文化心理需求原因的。
      從普遍意義上說,每種譜牒都具有其特殊價俏,應予保護與收藏。它可能一直無用,也可能有朝一日千金難求。宋、元、明版的譜牒存世極少了,樂安縣流坑明萬曆十年的【董氏族譜】已屬二級文物。現存多為晚清與民國所修,但我們決不可輕棄之。要集全中國族譜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各地圖書館應儘量搜集本行政區內譜牒,集腋成裘,這樣一市一省的圖書館系統就能編成藏譜總目,藏譜就能蔚為大觀了。 
      現今收藏譜牒,本人認為有五種有效方法。(1) 原本購買。有的地方新譜修成,舊本便被擱置或廢棄,這時有效介人,可能購買成功;(2)借閱複製。在村族中開明人士的支持幫助下借閱其譜,然後複製收藏;(3)適時購藏當代族譜。族譜打着很強的時代烙印,當代譜必然要為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務。當代編譜多數地方為了減少村民負擔,往往允許族人出錢購買,如果適時表達圖書館的購藏意願,一般都能得到群眾支持。現今還有一個趨勢,全國性的同姓總修大部頭的『通譜』,如廣西的【中國吳氏通書】。⑧四川的【全國蘇氏通譜】等,這類書匯總了數省的同姓族譜資料,信息量很大,又多為正規出版社出版,只要匯款即可買到。(4)舊貨市場或舊書攤淘購。常見舊譜擺在地攤上,這是收荒人走村串鄉以廢紙價或低價收來的,多為村人廢棄的殘本,故價格低廉,如能碰上『譜頭』或善本,則應購下。(5)關注舊書信息。石家莊有一種【藏書報】(原名【舊書交流報】),刊載全國各地舊書市場與舊書轉讓信息,其中常有族譜身影,多為書攤業主或私人藏書的轉讓,間或還有少數珍稀版本。筆者認為,有關方面抓住時機,完全可以收藏到大批譜牒。這裏,還需要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1)有一定的資金專款;(2)有一兩個有責任心、有一定水平的工作人員專負其責。滿足了這兩條,必有所成。當然,如果以急功近利的眼光看,收來一大堆譜牒,可能只是一堆廢紙而已,但想想『天一閣』范氏400年前搜羅的大批地方志、政書、實錄、各地詩文集等又為幾個學者所用了呢?其價值不還是存在嗎。
      學術大師梁啓超說:『我國鄉村家家有譜,實可謂史學瑰寶,將來有國立大圖污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語,憚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也。』⑨大師的期盼正在蘇復的中國逐步實現,或許族譜的研究,將使我國史學別開新面,而實現向現代史學轉化的質的飛躍。
來源:福客民俗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