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遠航,從時間來說,比西方大航海的時間要早。在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葡萄牙艦隊到達印度西海岸、即馬拉巴爾海岸卡裏庫特的時候,當地人說,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已經有一個規模很大的船隊,每兩年來一次,一般25艘到30艘大海船,船上的人拿的是長矛,配有弩炮,皮膚比較白,有頭髮不留鬍子。當時達?伽馬猜測他們可能是俄羅斯人或者德意志人。事實上,卡利卡特人所說的早於達・伽馬的大規模的航海活動,正是鄭和率領的船隊。 從範圍來說,鄭和航海比西方航海的範圍大得多。哥倫布遠航美洲,主要在加勒比群島及附近的美洲大陸,同當地處在原始社會的印第安人有所交往。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艦隊到達的只是東非的城邦和印度西海岸。而鄭和船隊遍訪亞洲、非洲三十幾個國家、地區和城邦,交往的面廣得多。 從規模上說,達・伽馬的艦隊只有4艘船,100多名船員,哥倫布也只有不到100人的船員和3艘船。在哥倫布幾次航行美洲的過程中,最大的一次乘員只有1700人,而鄭和航海有27800名左右的船員,長44丈、寬18丈的大寶船有62艘,『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規模很大。有的人在鄭和航海百年之後,見到當年造船廠的大鐵錨,它經過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仍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說明明代的時候,中國冶鐵煉鋼的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很清楚,鄭和船隊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海上商隊、海上使團,同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敵艦隊。 近代早期,西班牙有一支無敵艦隊,在1588年被摧毀了。事實上比西班牙早兩百年的時候,中國鄭和的船隊掌握着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制海權,是一支真正的無敵艦隊。雖然是強大的武裝,但中國的理念、鄭和的理念是和平的理念。鄭和是這個理念的執行者,而這個理念的倡導者是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在鄭和遠航時期就是永樂皇帝。 明太祖、明成祖,然後到宣德皇帝,四代三個皇帝給各國的詔書、敕令裏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是『共享太平之福』。這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2000年以來,在對外交往中的一個非常根深蒂固的指導性的理念。鄭和在近30年的航海生涯中,多次出海,曾到過幾十個國家,他和當地以和平交往為主,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武裝衝突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 今年是鄭和遠航600周年。這裏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鄭和遠航的前5個百年,中國人沒有慶祝紀念,而到了600年的時候,中國人才堂堂正正地大規模地紀念鄭和遠航事業呢? 我在國外曾做過一些學術講座,其中一個題目是【十五世紀世界三大航海活動】,講到15世紀的三大航海家,其中一位是哥倫布,一位是達?伽馬,還有一位就是鄭和。在歐美諸國,人們對於哥倫布和達・伽馬,乃至於麥哲倫都如數家珍。但對於鄭和,則很少人知道。可以說,在世界歷史上,鄭和被埋沒了幾百年。 在鄭和遠航500年的時候,1905年梁啓超先生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那算不算紀念呢?算紀念。但那是一個屈辱民族不甘屈辱的呼聲。而整個民族來紀念,這是今天中國人做的事情,這是中華崛起的一種需要。中華崛起要注目海洋,要緬懷自己的過去。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海洋和人類文明到底是什麼關係?航海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作用如何?以及對於我們中華民族崛起有什麼意義?下面將分幾個時段匯報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文明朝霞時期的航海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期後,由於生產力水平還非常低下,在大海大洋上的航行比較困難。但是人類的祖先不屈不撓,對陌生海洋的深處和對面究竟有些什麼東西產生好奇,希望去了解。同時,向大海索取生活資料,即所謂『靠海吃海』。 地中海是一個封閉式的海。同太平洋、大西洋浩瀚無際、狂風怒吼、波濤洶湧的情況相比,地中海為古代文明朝霞時期的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便利、比較安全的場所,是一個優質的航海搖籃。 地中海東邊有埃及。古埃及文明發達以後,就往外擴展。埃及文明基本是陸地農業文明,是尼羅河的大河文明,擴展到地中海島嶼克裏特,後來到邁錫尼,埃及的影響就隨之流播到希臘。 希臘人是一個航海的民族,希臘文明從愛琴海向整個地中海擴散。但地中海最早的、最有名的航海民族是腓尼基人,他們航遍了整個地中海。那麼腓尼基人有沒有走出地中海呢?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有一個記載,這個記載很有趣,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古代歷史學家包括中國的司馬遷,常常是跋涉千裏,所謂走萬裏路,讀萬卷書。西方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也是到處遊歷,他最遠到達埃及尼羅河中游的地方,也就是現在埃及的阿斯旺高壩一帶。希羅多德記載了這麼一條材料,腓尼基航海家經過三年的時間,沿海岸周航一大圈。據腓尼基的水手們講,他們出航的時候,太陽從左手升起;而返航的時候,太陽從右手升起。而且用三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次航行。所以有不少學者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推斷腓尼基人繞航了非洲一圈。 西方有地中海,東方沒有地中海,但是有一個或者兩個類似地中海的海域。一個在東北亞,那裏渤海、黃海、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封閉。還有一個海域就是從中國的兩廣、台灣到菲律賓、印度支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這一塊,所以東方的航海集中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 中國的考古學家,在山東榮成發現了5000年前的船。那時的船已經開成幾個隔斷,也就是後來船艙的雛形,即使其中一個隔斷進了水,別的沒進水,放在水裏也不會沉,始終漂浮。另外,在浙江河姆渡地區發現了至今7000年前的幾隻船槳,說明早在文明朝霞時期之前,山東半島及江浙一帶,也有了早期的航海活動。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大致生活在三個生態地帶,即農耕地帶、游牧地帶和濱海地帶。三個地帶最後就形成了三類民族,古代的農業民族、古代的游牧民族和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古代濱海而居的商業民族、航海民族。 在文明朝霞時期,這三大地帶三種民族航海和文明的產生是什麼關係呢? 游牧地帶諸族尚勇好武,控弦數十萬,周期性入侵農耕地帶。在歷史上,游牧民族基本上在文明的朝霞時期沉浮。游牧民族進入古代文明社會,往往是游牧地帶提供第一級火箭;游牧民族接觸、入主濱海帶和農業帶以後站穩腳,進入文明時期。這些文明後來甚至很發達,但是它已經不是游牧狀態的生產和生活了。 農耕地帶和濱海商業帶,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古代農業民族和商業民族,這兩個地帶文明的產生和航海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農耕地帶常常在大河流域,因為大規模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需要巨大的水源,大河通海的地區常常是文明的發祥地:尼羅河文明發祥地、兩河文明發祥地、印度河文明發祥地、黃河文明發祥地(當然現在說中華民族的搖籃不止黃河,長江、珠江、海河、遼河都是,這是現在的發現,但是我們的母親河一般還是先說黃河)。四大文明都由農業而產生。農業文明是靠着農業走的,但是和海洋也有關係,來自海洋的營養可以成為農業文明的一個重要補充。至於濱海的商業民族,那裏的人民也要吃糧食,所以背後腹地也有一個農業帶,但這個農業帶相對比較狹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濱海民族因為航海,因為古代商貿,推動他們進入文明。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