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明與航海(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6-8 16:34|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813| 評論: 0|來自: 人民網

摘要: 二、古代文明的輝煌與航海       先講三個輝煌的古代文明與航海的關係。       第一個講古羅馬文明。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打敗迦太基人,統一整個地中海,地中海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內海。羅馬人不僅在地 ...

二、古代文明的輝煌與航海
      先講三個輝煌的古代文明與航海的關係。
      第一個講古羅馬文明。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打敗迦太基人,統一整個地中海,地中海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內海。羅馬人不僅在地中海航行,且其航行觸角遠遠超出地中海,西出直布羅陀;北上英倫三島;同時沿非洲海岸南下;往東北方向,羅馬人到達黑海流域;往東南走就走得更遠,出紅海、進印度洋。羅馬把埃及拿下來以後,埃及成為它統治的地方,這樣紅海就在羅馬人的控制之下。據古代羅馬作家記載,每年出紅海進入印度洋的羅馬的船只有120艘。每年流入印度和中國的羅馬貨幣達一億賽斯特斯(古羅馬貨幣單位)。在印度的東海岸的阿裏卡梅杜,二戰後發現一個羅馬古港,這個古港裏發現大量古羅馬錢幣和很多古羅馬陶器,說明羅馬人的商船已經到達印度東海岸;更有甚者,他們到達了現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的金甌地區。
      羅馬人航海的船是什麼樣子呢?近年在意大利的比薩挖掘出來古代羅馬的船,長27米,寬9米,載重250噸,可以45°頂風揚帆行駛,這已經很有水平。但更了不起的是,羅馬人到東方佔領埃及以後,繼承了托勒密王朝的航海事業。據記載,托勒密王朝的戰艦有8層,長度為85米,寬11米,高可以達到14米。古代東方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航海遺產完全被羅馬人所繼承。而且他們掌握印度洋信風――商業貿易風的秘密,所以可以航行到很遠,直到印度東海岸,乃至越南南方河口。
      在這種情況之下,羅馬國家的奴隸制度特別發達。社會經濟形態變化在羅馬有一個特別典型的情況,就是原始公社制在羅馬瓦解得特別徹底。因為羅馬大規模航海,大規模的奴隸貿易,使得奴隸佔有制容易在社會上占支配地位。由於大規模的人員流動、軍隊遠征、商業貿易、奴隸買賣等原因,原始公社制度的殘餘容易破毀,所以在羅馬,奴隸製成為一個佔有統治、支配地位的形態。羅馬文明的輝煌,航海在其中起了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個講古代輝煌的中華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輝煌和羅馬文明形成了東西交相輝映的局面。中華文明是一個穩定的農業文明,無論是長江、黃河、珠江和海河、遼河,都生長並發展了農業文明。但由於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擁有漫長的濱海地帶,始終有着數量巨大的濱海居民,因而有着很強的航海基因,留下了航海方面的遺產。
      從遼東半島到山東、江浙一直到福建、兩廣,包括台灣,這一廣大地區的沿海居民揚帆遠航,早就成為一種傳統。20世紀80年代有一種觀點:中華文明為什麼不如西方呢?答案是中國是黃色文明,而西方是藍色文明,黃色文明從根本上遜色於藍色文明。其實,中華文明擁有大量的藍色文明的傳承和基因,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
      漢武帝時國勢強盛,派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又派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東漢班超,在今天的新疆地區經營得非常好。當時中國人知道西方有個大秦國即羅馬帝國,班超就派他的副手甘英去做使節到羅馬帝國去。甘英西行,長途跋涉,走到一個大海邊上,被當時的波斯人攔回去了。波斯人說海上風浪特別大,很危險,你還是回去吧,於是甘英就回去了。甘英到達的是今天的波斯灣。波斯人為什麼嚇唬他呢?因為波斯人希望掌握絲綢之路的秘密,保持中間人的壟斷地位,不願意羅馬人和中國人直接接觸。當時羅馬人也知道中國,羅馬帝國的皇帝不斷派兵攻打地中海東岸地區,希望打通東去的通道。中國、羅馬雙方都有這個願望,但是波斯不希望雙方直接接觸。不過,在漢武帝的時候還是派了中國的商人、官吏,乘船下南洋,就是現在東南亞,最遠到達印度南方的黃支。
      當時中國廣州造船廠可以造長30米,寬6―8米的海船。這種船遠航印度是有困難的,所以中國人是『蠻夷賈船,轉送致之』,就是不斷轉乘東南亞各國的商船,最後到達印度南方。
      唐、宋時期,中國的航海知識也非常豐富。唐朝一個宰相賈耽所著的【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載了廣州怎麼到東南亞,怎麼到印度,怎麼到波斯灣,到非洲的三蘭,就是到東非海岸。可以看出,唐宋時中國人已經了解到了東非海岸。
      今天當我們紀念鄭和航海600周年時應該認識到,鄭和航海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自古以來,特別是從兩漢以降,中華民族藍色文明的基因傳承下來的。
      但是,中華文明畢竟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在這種情況下,原始公社解體進入階級社會,原始公社殘餘比較濃厚,奴隸制在這裏發展成佔國家支配地位遠比羅馬困難。
      第三個講穆斯林文明。阿拉伯帝國是一個由游牧、半牧半商的阿拉伯人東征西討而建立的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他們一路西征,揮舞馬刀,佔領埃及、馬格裏布、非洲北岸,沿着地中海往西征,一直到達大西洋。據記載阿拉伯的司令官奧克巴帶領騎兵衝到大西洋海邊的時候,非常狂熱,騎馬衝進大海,水淹到衣領,說我已經佔領了天盡頭。之後阿拉伯人又揮師北上,佔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翻過比利牛斯山,到達法國南部的都爾,在那裏受到歐洲基督教聯軍的抗擊才退了回去。在歐洲佔領了西班牙,在亞洲、非洲都佔領了大量地方,特別是後來穆斯林商人走遍天下,漸漸發展成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穆斯林文明帶。
      從上述看來,古代就有西邊的羅馬文明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中間的穆斯林文明和東方的中華文明――儒佛道為核心的文明。穆斯林文明和西歐中世紀基督教文明都是一神教,彼此排斥得很厲害,它們之間是以戰爭和衝突居多;而穆斯林文明和中華文明之間的交往則是以和平為主,雙方僅僅在唐代打過一小仗。當時,大唐帝國聲威遠震,唐軍已經翻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兩河河中地區,這一帶紛紛歸附。但是阿拉伯人起來了,阿拉伯軍隊往東打,打到中亞地區,和唐朝在怛羅斯(Talas)打了一仗。對方的司令是阿布穆斯林,非常驍勇的將軍,唐朝的司令官是名將高仙芝。這次高將軍打了敗仗,很多的官兵都當了俘虜,被運到西邊去,這些官兵都是手工業者、農民,所以中華文明的許多先進的東西,諸如造紙術等等隨之傳到阿拉伯地區。中國和阿拉伯只打過這樣一場仗,雙方動員不過幾萬人,談不上戰爭,只能算是一次小的戰役。從此以後,中國和阿拉伯文明之間沒有任何的衝突,是和平的交往。
      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條聖訓,教導他的學生們『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得之』,就是中國的學問好,你們要去求學。在先知的心目中,中國是一個有學問的地方。
      伊拉克的巴格達古都奠基人是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第二代哈裏發曼蘇爾。在奠都巴格達的時候,他有一段名言,說我為什麼在這裏建都呢?因為這裏有底格裏斯河,通向海洋,一直通到中國,可以帶來海洋可以帶來的一切。
      所以無論是先知還是哈裏發,對中國的印象都很好。中華文明和穆斯林文明之間以和平交往為主,中國的四大發明往西傳,主要通過穆斯林文明這一帶傳過去。穆斯林文明向東方流播,南下到印度,到現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整個印度洋周邊地區,全部是穆斯林文明帶,因此整個印度洋可以說成了穆斯林的內海。
      當時在穆斯林文明帶,阿曼的商船駛向東非,東非的船駛向馬六甲,就是今天的新加坡對面的馬來西亞南端;印度的船停在波斯灣,整個這一帶商貿活動十分頻繁,而中國商船也進入印度洋,進入波斯灣,與穆斯林文明帶交往十分活躍。
      阿拉伯人海洋勢力非常大。當時埃及有一個大海商家族集團卡裏米,每年有數百艘海船在印度洋各處航行。伊本・巴圖塔,是一位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大旅行家,到過非洲、亞洲很多地方。伊本・巴圖塔到中國的泉州,他發現泉州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一個港灣。在泉州,伊本・巴圖塔碰到他的摩洛哥老鄉布殊裏。伊本?巴圖塔還越過撒哈拉大沙漠到達過西非,西非的馬裏,是黃金國,非常富有。他在那裏碰到布殊裏的兄弟。伊本?巴圖塔就感覺世界真小。伊本・巴圖塔後來到了杭州,中國朋友帶他去乘船游西湖。鄰船上傳來一陣音樂,有歌手在唱歌,伊本?巴圖塔一聽,特別激動,在杭州西湖,居然聽到著名的波斯詩人薩迪寫的一首情歌。這說明阿拉伯人的航海事業當時達到非常輝煌的成就,以至於伊本・巴圖塔到中國見到他老鄉,到西非馬裏國也見到,然後在杭州也能聽到波斯詩人作的情歌。
      所以,古代文明輝煌與航海的關係,我把它概括為:羅馬文明的輝煌,航海是支柱,如果沒有航海事業,古羅馬文明就達不到這樣的輝煌;穆斯林文明的輝煌,航海是轉型支柱,因為穆斯林起自沙漠,本來不是一個航海民族,但是建立橫跨三大洲的廣袤的阿拉伯帝國以後,就控制了波斯灣,控制了紅海,控制了印度洋,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轉化了,航海就成為轉型以後穆斯林文明輝煌的支柱;而中華文明的輝煌,農業是支柱,航海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和補充。
      除了這三大文明帶,還有一種類型,我稱為沉浮型,就是始終在文明初階沉浮。比如今天太平洋島國。這些島國氣候好,物產豐饒,居民屬於印度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他們是天生的航海家。他們的船有一種是雙舟,兩個船並在一起,不容易翻,可以載好幾百人,整個部落、氏族可以在大海大洋上遷移。據西方近代航海家記載,這些島民離開他們家鄉好幾千海裏,可以明白無誤地根據天象和各種知識,返回所居住的小島。
      太平洋航海民族的活動範圍向東到達美洲海岸,向西到達馬達加斯加非洲海岸。史料記載,成千上萬的小船帶着南亞太平洋的人航行到非洲。今天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靠東邊一帶的人,膚色比西邊一帶的明顯淺,帶有亞洲太平洋血統。但是太平洋諸島太小,四周的海洋太大,與外界聯繫非常困難,很難進入高度發達的文明,對文明發展不利。
      美洲印第安文明也長期沉浮。美洲印第安文明最發達的有兩處,一個在墨西哥,一個在秘魯。西班牙人佔領以後,搶奪當地的黃金,拷打當地人,問你的黃金從哪裏來,當地人說,我們的國王曾經乘船到海外,和那裏的人進行交易弄來的。但是這條資料是一個孤證。
      古代西非也有航海。在公元13世紀,撒哈拉以南的西非地區,興起了一個馬裏帝國。這個地方盛產黃金,國王曼薩?穆薩在歐洲被叫做『黃金王』。『黃金王』皈依伊斯蘭。他帶領上千的人,幾百匹馬,幾百匹駱駝,到麥加朝聖。路過埃及的時候,他去會見當時埃及的統治者,然後他和他的隨從在那裏大把花黃金,大把地賞賜黃金,埃及黃金的價格一下子貶值,以至於30年後,伊本?巴圖塔到達埃及的時候,黃金價格還沒有恢復。
      『黃金王』統一這麼大的非洲地區,又有這麼漫長的海岸線,自然就想知道大西洋對面是什麼。西非熱帶雨林有很高的樹,國王巴卡爾二世命人把樹砍下來,造200艘大獨木船,然後派到大西洋深處。其中199艘沒有回來,只回來一艘,向國王報告,說遇到暴風都刮散了,有的刮沉了,只有我這條船回來了。巴卡爾二世又命人造了2000艘獨木船。這一次,巴卡爾二世自己帶頭跳到第一艘船裏,率領船隊向大西洋深處駛去,從此杳無音訊。伊本・巴圖塔記載了這個事件。
除了穆斯林文明、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以外,上述這些都是屬於邊緣化的狀態。這種長期處於沉浮狀態的社會,儘管有可觀的航海活動,但對它們的文明,並沒有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究其原因,是缺乏文明交往的對象。
      所以航海主要是促進文明交流。海洋是文明交流的橋樑,航海是文明交流的載體。如果沒有文明之間的交流,比如波利尼西亞人在星空之下到處飄蕩,找不到交流的對象,飄蕩得再偉大再傑出,對於文明進步沒有什麼促進,美洲印第安人面對浩瀚無際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沒有交流的對象,也沒有文明的信息反饋,對於他們的文明的生長,難以有很重要的啟示和提升作用。


來源:人民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