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解讀新中國成立後的毛澤東詩詞(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6-9 11:59|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880|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

摘要: 1956年6月,毛澤東三次橫渡長江並寫了【水調歌頭 &# 8226;游泳】,1957年他與林克談話時特別提到這首詞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轉引自龔育之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259頁。 ...

1956年6月,毛澤東三次橫渡長江並寫了【水調歌頭•游泳】,1957年他與林克談話時特別提到這首詞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轉引自龔育之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259頁。。林克是把這首詞與其他三首不易理解的詞列在一起當作疑難問題向毛澤東請教的。理解這首【游泳】的難點在哪裡呢?應當是上闋最後兩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般認為這是借孔子的話來勉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全中國人民。這種見解也說得過去,但又未免有些簡單化。在社會主義高潮中的毛澤東怎樣看待孔子呢?1955年毛澤東在他編選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在對一個材料的批示中曾指出:『社會主義比起孔夫子的「經書」來,不知道要好過多少倍。』【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頁。他是堅信自己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要高過孔夫子的『事業』的,如果在這首詞裡讓孔子出場去勉勵當代人,不符合毛澤東善於挑戰的心態與性格。我認為這裡有調侃孔夫子的意味在內。詩人在風浪中作萬里長江橫渡,孔夫子卻站在岸上感嘆,豈不是『閒來無事江邊站』,何不也下來『弄潮』呢?在1955年7月31日所作【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報告中,毛澤東批評說:『某些同志卻像一個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在那裡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說:走快了,走快了。』【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18頁。黨內一些同志在發展速度上持穩健態度,提出『反冒進』的主張,毛澤東不滿意,後來又有所謂『反反冒進』的當面警告。聯繫毛澤東在建設速度上的態度,再看詞中讓孔夫子出場感嘆時光太快,就不再是原封不動地搬用,而借調侃孔子表達他現實心情的味道是明顯的。根據以上理解,筆者認為,【游泳】一詞講的應該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問題。
      基於對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必須加快的認識,到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5月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正式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讀到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關於江西省餘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長篇報道後,毛澤東興奮得睡不着覺,連夜寫成【七律二首•送瘟神】。為什麼這一夜他的詩興大發?就是因為消滅血吸蟲病符合總路線精神。這首詩雖從血吸蟲病造禍百姓寫起,可第二首的前六句全是寫改山治水的事,與治血吸蟲病並無直接關係,不過是借治血吸蟲病表示他對全國建設形勢的現實期待。早在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就發出號召:『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頁。10月9日又作批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頁。從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國興起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之風,『向地球開戰』成為時興的口號,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是【送瘟神】第二首重點反映的一段歷史。詩人是把血吸蟲病當作『一窮二白』的中國落後面貌的代表來寫的,這種落後面貌又只能靠領會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六億人民苦幹來改變,這就是說要靠群眾運動的方式去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寫【送瘟神】時爆發如此高的詩興,應當與毛澤東覺得已找到一種加快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方法有關。平心而論,靠發動群眾興修水利,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還是有效的,但煉鋼鐵這種科技含量甚高的生產也靠發動群眾去搞,就只能得到一堆爛鐵了。
      堅持自下而上靠搞群眾運動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是毛澤東在戰爭年代得到的經驗,1959年6月所寫【七律•到韶山】一詩對此作了最好的說明。離開故鄉32年後,一旦回來,該有多少往事從腦海中浮現出來啊,但毛澤東想到的卻是32年前在韶山發動農民運動的轟轟烈烈的場面,歌頌農民運動所創立的『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千古奇勳,最後筆鋒一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在毛澤東看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過去奪取政權靠他們,今天搞社會主義建設仍然靠他們,這是合乎他的思想邏輯的。
      寫完【到韶山】五天後,毛澤東為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來到廬山,遂有【七律•登廬山】之作。這首詩可看作接着【到韶山】最後兩句寫的,完全是出自對『三面紅旗』的堅信而抒發的豪情,然而心態卻不相同。前一首是『喜看』,這一首是『冷眼向洋』即『橫眉冷對』。『向洋』當然不是針對國內而言,應當指國外,主要針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中蘇出現意識形態的分歧始於1958年7月,蘇聯領導人向我國提出的有損我主權的要求被毛澤東拒絕後,背信棄義地採取了破壞兩國關係的嚴重步驟。就在寫【登廬山】的上個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兩國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還應當指出,赫魯曉夫對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持反對、懷疑的態度,也挫傷了他的自尊心。1959年國慶節赫魯曉夫來華訪問時對我方指手劃腳,遭到毛澤東的嚴正抵制。赫氏走後三個月之內,毛澤東寫了三首【讀報】詩,後又續寫。在這些詩中,毛澤東怒斥其『塗脂抹粉上豪門』的投降立場和『列寧竟撇頭顱後』的背叛行徑。【讀報】詩引出了詩人系列反修詩詞創作。這裡有對妖魔鬼蜮的痛斥,有對社會主義新人的構想和描述,有對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和理想社會的設想。毛澤東的反修詩詞當年起到了鼓舞和教育人民的詩教作用,但在對待人與事的評估上卻少了些科學分析。一位國外學者指出,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有『好鬥的性格和把人分為英雄妖魔的幻想』〔美〕施圖爾特•施拉姆:【毛澤東】,紅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頁。。這種特徵在反修詩詞中得到充分發展,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文革』中『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
      60年代初期以後,毛澤東的未來之慮愈益嚴重。寫於1963年12月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國有疑難可問誰』一句流露出對接班人問題的猶豫、矛盾、困惑,而此疑難顯然是關係到社會主義方向的大事,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才更有意義呢?一時難以確定。
      1964年春的【賀新郎•讀史】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歷史觀。推崇陳勝等人為『風流人物』,可看出他對造反者的重視,這是自【沁園春•雪】以來又一次思考今天的風流人物當屬何人。他正在尋找新的革命動力。
      1965年是毛澤東詩興大發的一年。這年5月他上了一次井岡山,寫了【念奴嬌•井岡山】,回顧當年開闢『井岡山道路』奪取政權的歷史。據考證,1965年7月上半月他同時寫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參見馮蕙:【談談毛澤東〖詞二首〗的寫作時間及其他】,【黨的文獻】2008年第1期。這個考證對理解這兩首詞極有意義。當毛澤東與黨內同志發生尖銳矛盾時,『重上井岡山』這種提法就有深意存焉。這次重上井岡山竟與『凌雲志』相聯繫,可見非一般登山可比;在『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中,『月』代表他對光明的追求,『鱉』代指他要除掉的惡勢力。這個惡勢力到【鳥兒問答】時變成『蓬間雀』,照字面理解當然指赫魯曉夫無疑。然而赫魯曉夫早在一年前下台,再說此人作為主人公在【讀報】詩中已經成為詩人嬉笑怒罵的對象,何必再用寓言的方式去痛斥呢?恐怕還包括國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965年12月下旬毛澤東又去了一趟南昌,寫了【七律•洪都】。這首詩似為自己生日而作,詩的前半段用典總結他一生做的第一件大事,後半段表現為使『彩雲長在有新天』的願望,把希望寄托在『江草江花處處鮮』上,預示着他要在年輕一代中尋找革命動力。1965年是毛澤東醞釀『文革』的一年,這場革命將以什麼形式出現他當然難以確定,但不管是什麼革命,他認為總是推動社會主義中國的車輪前進的。
      1966年初夏,『文革』爆發,6月毛澤東寫了一首【七律•有所思】,『故國人民有所思』一句中的『人民』應該指那些高喊『造反有理』口號的人,他在思考如何領導這些人把運動引向深入。1971年林彪自爆後毛澤東大病一場,【七絕•賈誼】大概寫於此時,是借賈誼感傷梁王墮馬而死來寬慰自己。1973年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毛澤東寫了他一生中最後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借肯定秦始皇確立封建所有制的作用肯定自己發動『文革』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觀點雖可商榷,但主觀上確實是為社會主義而作。


來源:中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