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道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現代價值(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7-8 15:33|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2079| 評論: 0|來自: 博士論文網

摘要: 以上事實 ,說明了道教的思想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文化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馬端臨稱它是『雜而多端』。唯其如此,所以許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匯集在道教之中,並借道教的經典留存下來,得以 ...

以上事實 ,說明了道教的思想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文化都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馬端臨稱它是『雜而多端』。唯其如此,所以許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匯集在道教之中,並借道教的經典留存下來,得以流傳至今。這便是為什麼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 ,在道教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又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巨大而複雜的輻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響。其某些影響至今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構成中仍然不可忽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中國學術思想的領域來看,道教在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著名學者,如晉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五代十國時的杜光庭、譚峭,宋代的陳摶、張伯端、陳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堅、張雨、雷思齊,明代的張宇初、趙宜真、陸西星,清代的王常月、李西月,當代的陳攖寧等等,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貢獻,在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道教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儒釋之間產生了複雜的互動關係: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內在融合與發展。譬如被稱為儒學發展最高峰的宋明理學的形成,即是儒學家吸收了道佛二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唐代道教學者司馬承禎所倡導的守靜去欲理論,本身既吸收了儒釋的思想,後來又為宋儒所吸取。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等人的學說,都淵源於道士陳摶。早在南宋初,朱震在【漢上易解】中已具體指出了這種傳承關係。當代著名學者蒙文通先生寫過一篇【陳碧虛與陳摶學派】並【附:陳圖南學譜】(見【蒙文通文集】,第1卷,309頁~382頁)。更加系統地論證了宋代理學家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等人的學術思想都來源於道士陳摶,並指出陳摶對整個宋代的學術思想都有影響。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道教經典也下過許多搜集整理和研讀的功夫。他曾託名『空同道士鄒訴』為【周易參同契】作注,並對【陰符經】也作過考訂。嘗自謂『清夜眠齋宇,終朝讀道書』,足見他對研讀道教經典的勤苦用心。正是由於他把道教的宇宙圖式論和守靜去欲思想,同儒家的綱常名教和佛教哲學思想相結合,從而構成了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可以說,宋明理學乃是道、儒、釋三家思想的結晶。所以,不了解道教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就很難認識中國學術思想的全貌,弄清楚它的發展和演變的規律。 

第二 ,從文學藝術領域來看,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響。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長生成仙。這種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學領域中,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是抒寫神仙漫遊之情的一種詩歌,以郭璞為著名的代表,在【文選】中被列為文學體裁之一,以後不斷有人為之。唐代道教興盛,反映在詩歌中,以神仙思想為題材的作品相當多,成為唐代詩歌門類之一。偉大詩人李白,『正是反映道教思想的傑出作家』,其部分詩作堪稱神仙詩門的代表,人們稱他為『詩仙』,他也以『謫仙人』自居。李白晚年,就北海高天師受道S諂脛葑霞宮,正式成為道士。在宋代詞作當中,反映道教活動題材的作品也是大量的,而且不少規定作詞體制的詞牌,其得名即來源於道教的有關神仙故事。例如,【鳳凰台上憶吹簫】,因【列仙傳】蕭史與秦穆公女弄玉吹簫引鳳故事而得名;【解佩令】因江妃二女解佩與鄭交甫的故事而得名;【惜分釵】因道士楊通幽於蓬萊仙山見楊貴妃,取回金釵之半給唐明皇的故事而得名。從從這類事例當中,可以看出道教對宋詞的影響是廣而深的。在元代戲曲當中,反映道教神仙人物的戲曲特別突出,文學史家稱之為『道劇』。明代戲曲理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分元曲為十二種,『神仙道化戲』為其中之一,專門演述神仙度化和飛升的故事。例如,【張天師夜祭辰鈎月】、【張天師斷歲寒三友】,皆是寫張道陵故事的;【黃粱夢】,是寫鍾離權度化呂洞賓的;【岳陽樓】、【城南柳】,是寫神仙人物呂洞賓故事的;【鐵拐李】、【藍采和】、【升仙記】等,都是寫八仙故事的;【陳摶高臥】,是寫道士陳摶故事的;【任風子】,是寫馬丹陽度人故事的。這類神仙道化戲的作品數量很多,影響很大,作者以元代著名戲曲家馬致遠為代表,被稱為『萬花叢里馬神仙』。明代的神魔小說中,屬於道教神仙人物故事的也不少。除散見於『三言兩拍』中的若干短篇之外,長篇以道士陸西星所作【封神演義】(一說為許仲琳所作)為最著,此外,還有吳元泰的【東遊記】、余象斗的【北遊記】,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等等。上面是就道教神仙思想對文學的影響來說的。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體上。如【步虛詞】這種文體的來源,據【異苑】的記載,乃陳思王曹植游山,忽聞空中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文學家和道教學者又根據步虛聲,進而作【步虛詞】。唐吳兢【樂府古題解】謂:『【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道士齋醮讚頌時,常以道家法曲腔調,諷頌步虛詞。還有一種文體叫『青詞』,亦稱『綠章』,這種文體為道教舉行齋醮時,呈給天神的奏章表文,用青藤紙書朱字,故謂之『青詞』。明代道教盛行,道士寫青詞,文人亦寫之,明世宗時大臣詞臣爭以青詞邀寵,如顧鼎臣、夏言、嚴嵩、徐階、袁煒、嚴訥、李春芳、郭朴等,皆先後以青詞得寵,卒至入閣,以至有『青詞宰相』之譏。此外,道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響。例如,道教的崇尚自然的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傾向就有重大影響,為傳統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第三 ,從科學技術的領域來看,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道教為了實現其長生成仙的理想,從其開創時起,便十分重視修煉方術,試圖通過各種方術,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客觀上卻在中國科學技術的有關領域積累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材料,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丹鼎派的道士們,為了企圖煉製出長生不死之藥,積極從事煉丹活動,對各種丹術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在這方面,他們所留下的著作甚多,在這些資料里,雖然科學思想與神仙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但其中合理的菁華是絕不能否認的。而且正是這種煉丹術的發展,為近代實驗化學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可以說它是近代實驗化學的前驅。漢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借【易】道以明丹道,其中便含有豐富的科學思想,為我國古代化學、氣功學、養生學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內篇】中,有關於物種變化的一些論述,還具體介紹了許多煉丹的方法,對化學和生物學都是極為重要的貢獻。許多道教學者往往兼攻藥物學和醫學,葛洪就明確地指出,古之初為道者必須『兼修醫術』〔28〕,他和陶弘景等人都撰有醫學專著。唐代道教學者孫思邈,更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他們在醫學、藥物學方面的貢獻,都是應當肯定的。道教的養生術與預防醫學緊密結合,作為卻病延年的重要手段,在道書中的論述頗多,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導引、行氣、服食、房中、按摩、居處、養性等等許多方面,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值得我們認真發掘和整理。道教的內丹修煉方術,專講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方法,在宋、元時期,這種方術特別盛行,名家輩出,論着甚多,為我國氣功學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總而言之,道教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有它的獨特作用,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科學技術方面的寶貴遺產,這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罕見的現象,有待我們認真地總結。 


來源:博士論文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