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葉廷芳:西方啟蒙運動時曾掀中國熱(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8-12 15:29|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2131|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葉廷芳 葉廷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36年生於浙江衢州,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留任助教後,於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先後任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歐文學 ...

葉廷芳

葉廷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36年生於浙江衢州,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留任助教後,於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先後任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歐文學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中國作協、劇協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蘇黎世大學榮譽博士。主要著作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動】(隨筆集)、【遍尋繆斯】(散文集)、【不圓的珍珠】(隨筆集)等;譯著【老婦還鄉】(迪倫馬特喜劇選)、【變形記】(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卡夫卡書信日記選】、【卡夫卡傳】(合譯)、【溺殤】等多部以及編著【論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語國家散文選】、【外國百篇經典散文】、【世界名家隨筆金庫】、【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合編)、【從顛覆到經典――現代主義大師群像】(合編)等30餘部。此外有相當數量的有關戲劇、建築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字。

【小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深藏既久,蓄勢待發。一朝被引,即成疾風。所向披靡,傾倒一方。

【主持人開場語】

上一期的光明講壇刊登了王岳川先生的演講,演講中提到,對今天不斷發展強盛的中國而言,大國文化戰略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是一個必須正視和重視的重大文化戰略問題。伴隨着中國的崛起,中國文化也要走出去。

從歷史上看,中國曾經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而且還跨過千山萬水,傳播、影響到歐洲。下面,我們就請葉廷芳先生給我們講講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產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現的載體。所以文化不管什麼類型,產生自哪個民族或地域,因為有人性這個媒介,一經接觸,就會相互吸引,進而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乃至相互交融。當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會很快交融,有的甚至還會發生摩擦,以至戰爭,例如宗教文化,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和17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都是。但大的趨勢是交融,而交流是它的過程。

一般來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除此以外,生產力發展的先後,也會對文化產生明顯的影響。比如歐洲人自17世紀起就開始擺脫農耕文明,開始了工業文明。他們的文化遂轉型為『工業文化』,而我們直到現在,雖然生產方式已經工業化了,但文化形態基本上還保留着農耕文明的特點。因為一種新型文化形態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沉澱。工業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質力量和以『普濟眾生』為己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這種文化的特點是陽剛文化,強力文化,它是進取性的,是緇饜偷摹6我們的農耕文化是一種陰柔文化,它是封閉性的,是守成型的。

今天講的這個題目就跟西方這種『工業文化』的特點很有關係。因為是緇饜偷模所以它要輸出他們的文化,首先是他們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這就必須派傳教士;因為是進取性的,求知慾很強,急於了解世界的事情,並且拿回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初的西方傳教士就起着這雙重作用:一方面向非基督教國家輸出教義,同時從對象國獲取信息和情報。這就形成了歐洲人對中國發生興趣的初潮。這股初潮的主要『弄潮兒』是歐洲的傳教士。這些傳教士都有雙重的素質:虔誠的布道士和執著的科學家、探險家。

【初潮】

直到元代,西方人才知道中國的真實存在。此後,傳教士們開始翻譯中國文化典籍

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最初他們只知道有個產『絲』的地方,就把那地方叫『賽麗斯』,後來又叫『契丹』,再後是『奇那』。中國有史料說,羅馬人曾在6、7世紀派使團來過中國。但歐洲卻找不到這樣的證據。反正西方人直到忽必烈的騎兵橫掃歐洲大陸時,才知道中國的真實存在。13、14世紀之交馬可・波羅的歷險,反映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興趣。但那是個別人的行為。官方行為約兩個半世紀後,即1583年才獲明代萬曆皇帝的准許。在這前後葡萄牙、法國、意大利等國都派出了傳教士來中國。其中最成功的是天主教大本營梵蒂岡派出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 attieo R icci,1552 -1610,圖)。

利瑪竇於1582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採取聰明的策略,首先融入中國的社會和生活,經過19年的苦心經營,上上下下結交了許多中國的士大夫(包括當時最大的學者徐光啟)甚至京都要員,終於在1601年見到了中國皇帝(萬曆皇帝朱翊鈞)。最後他死在中國,生前留下了【利瑪竇札記】。他的墓直到現在仍在北京。利瑪竇是個很有眼光的傳教士,他的工夫並沒有完全用在公關上,而用在對中國國情首先是對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研究和翻譯上。1593年他已經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語翻譯了出來,呈送給梵蒂岡教皇。利瑪竇開了個好頭。不久他的繼任者金尼閣(比利時人)也把『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翻譯成拉丁文,並在杭州刊印出來。這是中國古籍最早的西文譯本。

當然這兩個人的譯本還只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它們本身還算不上完善的譯本。完善的譯本過了半個世紀才出現,那已經是清代的早期和中期了。清代早期的康熙皇帝和中期的乾隆皇帝都是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們允許西方傳教士繼續來中國傳教(康熙於1692年宣布基督教對中國『有益無害』),而且還親自和他們交流。傳教士們便利用這個機會發奮地研究掌握中國的方方面面,他們仍把古代經典的翻譯當作要務之一。於是經過幾代傳教士的努力,這些儒家經典系列都有了完整的譯本,其中『四書』的完整拉丁文全譯者是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F ran ciscu s N oel,1651-1729)。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20餘年的努力,於1711年在布拉格大學刊印了他的『四書』全譯本和介紹中國其他古代思想家的【中國哲學】一書。『五經』的拉丁文全譯本則是由好幾位傳教士如法國的白晉、劉應、馬若索和雷孝思等人完成的。到了乾隆時期,這些古籍又有了法文譯本,它們是由法國傳教士孫璋、宋君榮和錢德明等人完成的。此外他們還用法文寫了【孔子傳】和【孔子弟子傳略】等這樣一些著作在北京出版。這已經是18世紀下半葉的事了。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九日丑時| 2025/5/26/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