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郭璞運用的八卦諸種物象中,兌為虎,可謂郭璞的一大發明。它正是在【周易o說卦傳】兌卦"為毀折,為剛鹵"的象徵意義的基礎上,加以衍擴而來的。當然,郭璞以兌為虎,從某種角度上說是受到焦氏【易林】及九家逸象以艮為虎的啟迪。既然艮為虎象,那麼與它對應的兌卦也就自然帶有"虎味"了。故兌象為虎,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此外,郭璞以兌為虎,還可以從古代天文學中找到其依據。據考證,早在戰國初期(公元前五世紀),二十八星宿與蒼龍、玄武、白虎、朱雀"四象"的對應關係就已經確立了。【禮記o曲禮上】:"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說?quot;蒼龍連蜷於左,白虎錳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蒼龍七宿配於東方,玄武七宿配於北方,白虎七宿配於西方,朱雀七宿配於南方。既然兌卦屬西方之卦,作為西方星宿之動物形象白虎,就完全有理由成為兌卦的一種物象(同樣的道理,離卦屬南方之卦,作為南方星宿之動物形象朱雀,也主自然而然地成為離卦的一種物象)。郭璞如此擬象,比起虞氏逸象以坤為虎,要合理、高明得多。尚秉和為之大加讚賞:
虞氏以坤為虎,訖不知艮虎象。豈知【易林】及九家皆以艮為虎!後郭璞又以兌為虎,兌西方虎宿,又兌為剛魯為毀折,義亦勝於坤。[22] 郭璞把"兌為虎"這一取象廣泛運用到其所佔卦的闡析上,且都取得"成效"。如,郭氏在避亂途中,曾就是否取道焦邱至河北,佔了一卦,得隨 這升 ,其林辭曰: 虎在山石,馬過其左(原註:兌虎震馬,互艮山石)。駁為功曹,猾為主者(原註:駁猾能伏虎)。垂耳而潛,不敢來下(原註:兌虎去,不能見)。爰升虛邑,遂釋魏野(原註:隨時制行,卦義也。升賊不來,知無寇當。魏則河北亦荒敗。)[23] 是段林辭圍繞着"虎"字作文章。貞卦隨 ,上兌下震,互卦(二至四爻)為艮,兌為虎,震為馬,艮為山為小石,故云"虎在山石,馬過其左"。郭氏依據貞卦隨的卦象敵悔卦升的卦辭,着眼於"虎的出沒",斷言焦邱乃平安之徑,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 總而言之,郭璞占卦,主要是從分析卦的象數入手,尤其注重運用八卦諸種物象和象徵意義,同時也不排斥【周易】卦爻辭,因而左右逢源,"靈驗"非常。 順便一提的是,郭璞還是【周易】占筮術的積極改革者。沿秉和【周易古筮者】曰: 揲蓍為占,其法太繁,有不能用於倉卒之時者,故古人以金錢代之,蓋自京、郭而已然矣。 又曰: 以其與揲蓍法合,故用之而亦驗。 這裏所說的京、郭,指京房、郭璞。在京房之前的西漢,占筮者通常採用【周易o繫辭傳】所載的"大衍之法",即以五十根蓍草揲卦,程序繁瑣且費時。京房首創"金錢代蓍"法,也稱"金錢卜"或"錢卜",即是用三枚銅錢代替五十根蓍草以占筮。其基本原理與蓍草揲卦相同,但操作程序卻大大簡化了,適應了當時【周易】占筮術發展的需要。生活在兩晉時代的郭璞,審時度勢,繼承了京氏"金錢代蓍"法,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易占活動中去。其【易洞林】所載諸多筮例,據說皆沿用了京氏是法。京、郭的這種占筮術,為歷代易占者所歡迎,在中國易占史上流傳了近兩千年。[24] 郭璞不僅在占筮術上敢於拋棄【周易】傳統的筮法,而且在占辭上從不照搬套用【周易】卦爻辭以及彖、象傳,而是從當時的實際需要出發,自造筮詞,這在易學史上亦是罕見的。毛奇齡對此作過論述: 大抵作筮詞法,或散或韻,總任揲蓍者臨占撰造之語,非舊時有成文如是也。-------若郭璞亦自造龜卜之繇詞,名曰辭林,則皆其自記已卜之事,與筮詞同。[25]筆者對【晉書】本傳、【易洞林】所載郭璞的筮例作過一番統計,自造筮詞的林辭計有十一條。從這些林辭中,我們可以窺知郭璞作筮詞的"套數"有二:一是因象造辭。郭璞的大多數筮詞都是以孟、焦、京的卦氣說、納甲說、五行說等學說為指導,依據所佔卦的卦爻象,通過想像敷衍而成。其文字與【周易】卦爻辭沒有多大相似之處。上述提及的遁之蠱、同人之革、隨之升的林辭,就是如此。二是根據求占者的實際情形,結合【周易】的卦爻辭,編造筮詞。這些林辭與【易】辭溶為一體。如,郭璞【易洞林】補遺、千寶【搜神記】載: (晉元帝時)揚州別駕顧球秭。生十年便病,至五十餘。令璞筮之,得大過之升。其辭曰:"大過卦者義不嘉,冢墓枯楊無英華。振動遊魂見龍車,身被重累嬰天邪。法由斬祀殺靈蛇,非已之咎先人瑕。案卦論之可奈何?" 很顯然,這裏的"大過卦者義不嘉,冢墓枯楊無英華"。是化用了【周易】大過卦九五爻辭及其象傳辭。大過卦九五爻辭雲?quot;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丑也。"不過,在見存郭璞諸多條林辭中,直接化用【易】辭的畢竟不多。除了上述大過之升的林辭外,僅有既濟一條林辭: 小狐迄濟,垂尾累衰。初雖偷安,終靡所依。案卦言之,秋吉春悲。[26] 不言而喻,這裏化用了【周易】既濟和未濟卦辭。既濟卦辭云:"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未濟卦辭去:"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綜觀郭璞中卜林辭,或因象設辭,或把【易】辭加以改造、潤色。它們多俗語、口語,明白曉暢且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易記易背誦。其句式或四言,或七言,或八言,整齊劃一,頗似一首首詩歌或民謠,具有一定的文學鑑賞價值。郭璞林辭,從某種角度說,也是對焦氏【易林】林辭的仿效和發展。 來源:國學文化藝術中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