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雷鋒資料館曾遭"封門"兩年? 學雷鋒需幹部帶頭(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5 09:41|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914|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每年3月5日前後,何朝海老人就會格外忙碌,忙着接受各路媒體的採訪,手機、座機響個不停,常常要到深夜才能結束。 這個外表普通、平素愛穿中山裝的長者,是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三十多年來,他將自己和宣傳 ...

每年3月5日前後,何朝海老人就會格外忙碌,忙着接受各路媒體的採訪,手機、座機響個不停,常常要到深夜才能結束。

這個外表普通、平素愛穿中山裝的長者,是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的館長。三十多年來,他將自己和宣傳雷鋒精神緊緊聯繫在一起。儘管有資金困難和外界不理解等問題,但他始終未曾放棄。

3月4日晚9點,記者在幾番嘗試之後,終於撥通了何朝海的電話。電話那端的老人聲音帶着疲憊,表示自己還沒有吃晚飯。他透露,雷鋒資料展覽館正在擴建,原本計劃明天重開的臨時展覽,還要延後三、四天。

在此之前幾天,中新網記者曾對這位執着的老人進行了專訪。何朝海的工作室兼臥室位於前門的一個茶館,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位於二樓的一間小屋。開門的是一位長發女性,何朝海正在床上小憩,見有人來,忙起身招呼。

這是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兩面的牆上都掛滿了各種錦旗。室內有一張單人床和兩張簡陋的木桌。門後、桌邊等角落,堆了一摞摞捆好的報紙(後來得知是【中國雷鋒報】)。

在本網記者與何朝海的對話過程中,他的手機至少響了五、六次,多是希望來採訪的媒體。

沒要國家一分錢 『穿百家衣、吃千家飯』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那之後的第3天,當時年僅13歲的何朝海就和別人一起成立了學雷鋒小組。19歲,他應徵入伍,成為部隊學雷鋒的帶頭人,還兼任北京地區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

1977年,北京雷鋒資料展覽館建成。5年後,轉業到地方的何朝海將全部心思都用在這個館上。幾經搬遷後,1990年,何朝海花10萬元買下了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南小街的一個小院子,建起了現在的『雷鋒資料展覽館』。

據何朝海介紹,全國有3家帶有官方性質的雷鋒紀念館。除此之外,幾乎一半的省份都有由學校等機構辦的雷鋒紀念場所。但純粹由老百姓花錢買地辦館的,全中國目前只有這一所。

因為是純民間辦館,幾十年來沒從政府要過一分錢,資金來源就成了大難題。何朝海表示,國家物價局曾允許資料館賣兩塊錢一張的門票,但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免費開放。

為了解決每年10萬元左右的維護資金,何朝海曾先後辦過『雷鋒精神學校』、少年宮等,通過賣教材等獲得一些收入,以維持資料館的運營。

在種種經營方面的嘗試之中,以開辦時間長達10多年的幼兒園收入最為可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孩子交60塊錢每個月,雖然比社會上其他幼兒園低得多,但已經可以給資料館很大補貼。這麼一個很好的營收手段為何沒繼續下去?何朝海語帶無奈地表示,還是因為場地的原因。現在資料館所在的這塊地,以前曾是垃圾場。雖然資料館搬遷時已經清理了很多,但還是有一米多深的垃圾。這樣的衛生環境,自然不適合辦幼兒園。

即便是這塊『垃圾地』,也讓何朝海前前後後花去四十萬元,到1997年才還清債務。已經十多年沒有工資的何朝海,最終不得不選擇與資本合作。

2010年,廣東一家投資公司找上門來並簽下合作協議:原地翻建雷鋒資料展覽館,展覽館的部分樓層由投資公司進行商務出租,展覽館靠管理費來維持正常的運轉。不過,一年多過去了,除了一片拆遷工地和幾間何朝海叫停沒拆的平房外,新的資料館始終未見動靜。

不過,何朝海談話間對此似乎並不是很發愁。他表示,除了之前那家開發商,還有兩三個單位正在接洽中。

雖然將個人的收入都投到資料館上,但何朝海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並不發愁,也不覺得苦。他說自己一年有300天左右在外面,食宿對方都會安排好。他笑稱自己這麼多年是『穿百家衣、吃千家飯』過來的。有時候會有人請吃飯,但他覺得一頓飯吃上兩個小時,『不值得』。

一旁的志願者插嘴說,他有時候一天就吃一個饅頭。

談到生活中的愛好,何朝海說自己以前愛吹笛子、拉胡琴。現在沒什麼時間了,除了吃飯、睡覺,平時都在忙資料館和【中國雷鋒報】的事。不過自己現在為了鍛煉身體,堅持做操、打長拳,還喜歡騎自行車。

何朝海表示,自己已經完成了騎車環繞二環,以後還希望能完成三環、四環、五環、六環……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