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滕州6與17日電 (黃品璇)中國是『禮義之邦』,禮不是指講禮貌,而是指講尊卑長幼的秩序,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義不當義氣講,是當道義講。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用錯,使用『禮儀之邦』。
17日,著名作家王蒙在山東滕州舉行的首屆魯班文化節傳統文化高端講座上作題為【理解與傳承――談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他表示中國應是『禮義之邦』,而非『禮儀之邦』。 『我們追求的是有道德的社會,有道德的生活。』王蒙說,中國的道德觀有各種說法,如仁義道德、四維禮義廉恥、八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德仁義禮智信等說法,京劇中表彰的是忠孝節義。 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王蒙以『敬天積善、古道熱腸』、『尊老宗賢、崇文尚禮』、『忠厚仁義、太平中庸、勤儉重農、樂生進取』三句話進行概括。王蒙說,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尊卑長幼上下,天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和地是最高的道德表率。以至於傳統文化中把天的道德作為古代中國權力系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據。『積善』是要積累善心;『古道』是人們相信在遠古時期曾經有着最高的道德典範;『熱腸』是指不贊成人與人之間冷冰冰的態度。王蒙還以人們家中常貼的對聯『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來說明中華文化『忠厚仁義』的特點。 王蒙認為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兩個不同之處,一是不像西方文化一樣無條件的強調競爭,『在很多地方,我們認為控制競爭、弱化競爭是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的必要的措施。當然可能並不完全對。但競爭也不是絕對的正確的,也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相反我們顯示了對競爭的預見,競爭也可以變得很不正當。』二是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美善甚於注重真。王蒙說,『我們注重美善甚於注重真,要讓大家舒服,儘量減少矛盾,做到皆大歡喜。』 王蒙認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要辯證看待,要理解並有所選擇,發揚其中積極美好的東西,傳承中國文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