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必話屈原,圍繞屈原所代表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多元屬性和知識分子精神,從古至今尤其是近現代史上的精神脈絡,新媒體的發展對知識分子的影響等諸多話題,騰訊文化專訪了十餘位國內一線學者、作家,進行了觀點交鋒。
>>話題一 屈原的符號意義 談到屈原的符號意義,廈門大學的謝泳教授認為,屈原就是消極反抗的代表。他那樣的精神不可能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身上出現了,而今日之知識分子,能夠做到『不吃嗟來之食,不主動投懷送抱,這已經相當難得了』。 詩人西川認為,20世紀的中國變種浪漫主義知識分子們將屈原認作了浪漫主義者,從文字裡將其招致浪漫主義麾下。詩人楊牧認為,愛國主義是後來我們給他貼的標籤。他自己本來就是盡他的責任,他的責任就是因為他的身份。 儒學家杜維明認為,端午所體現的屈原所代表的知識分子是悲劇,但這個悲劇使我們能夠對知識分子的良知理性和重要的社會角色加強理解。 歷史學家馬勇的觀點發人深省,他認為後人附加給屈原的愛國主義,一般都是弱者的表現,不是強者的。 >>話題二 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繼承 談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繼承問題,儒學家杜維明認為,在理想化的知識分子當家作主的狀態下,他們能夠促使政治力量乃至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協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匹夫有責是知識分子提出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大的傳統我相信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斷。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它有良知理性,它有抗議的精神,它所考慮的問題不是個人的,不僅是知識層次所帶來的經驗以及方法,而是它給予所有人的福祉』。 來源:京華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