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鎮上口村村民劉蓮蓉家的後院,就有一堵100多米的『邊牆』,已經殘破不堪。楊波攝
本報通訊員 楊波 記者 王海燕 昨天,記者從昌平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了解到,十三陵陵區『邊牆』保護修繕的勘察設計工作已經啟動。歷史上,環繞在十三座陵寢外圍的『邊牆』有望重現,這也爲今後景區實現封閉化管理打下了基礎。 『邊牆』曾用於軍事防禦 據十三陵特區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胡漢生介紹,明十三陵位於昌平區天壽山腳下,方圓80平方公里,是一個完整的陵區,陵區的外圍原本有一圈『邊牆』,將13座陵寢環抱在其中。 『邊牆』由『兩門』、『十口』連綴而成。『兩門』即是大紅門、小紅門;『十口』分別是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雁子口、德勝口、老君堂口、西山口、榨子口、東山口和中山口。『兩座山間的山谷地帶稱之爲「口」,每一個口要麼是水關(泄洪口),要麼就是交通要道。』胡漢生介紹。 大多數山口及『邊牆』都是在明朝嘉靖年間修建的。『當時邊事吃緊,明王朝爲了保護陵寢的安全,在陵區外修築了邊牆。』 明朝時期,陵寢『邊牆』戒備森嚴。皇陵由專職的守陵太監看守,閒雜人等,包括守陵的百姓在內,不得跨入邊牆內一步。到了清朝以後,守陵人才被允許搬到邊牆內居住,各陵寢周圍才漸漸出現了村莊。 村民後院可見『邊牆』遺蹟 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如今,『邊牆』大部分已經坍塌,但仍能找到殘存的遺蹟。 十三陵鎮上口村村民劉蓮蓉家的後院,就正對著一堵『邊牆』。從她家陽台上望去,這堵『邊牆』由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而成,一直蜿蜒至半山腰,山腰盡頭有一些條石,還能讓人略略看出點古城牆的影子。 『我小時候,這面牆有三四百米長,現在,斷斷續續的也就剩100多米了。』劉蓮蓉告訴記者,『上口村的人都知道這面牆是明十三陵的後院牆,以前不只有牆,還有一個和長陵陵宮一樣的城門。』 而記者所見到的『邊牆』也不是當年『邊牆』的真實模樣,『過去,牆外頭都包著大條石,現在很多都已經沒有了。』 由於年久失修,『邊牆』正一點點地從人們的眼前消失。『十幾年前,我到「中山口」去踏勘,當時有些條石還在,可現在再去看,就找不到了,好些被雨水衝下山了。』胡漢生說,保護『邊牆』,迫在眉睫。『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修「邊牆」是非常必要的。現在還有遺址呢,再過幾年,也許遺址就沒了,這得是多大的損失!』 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 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高小華告訴記者,作爲十三陵文物修繕計劃的一部分,『邊牆』的保護修繕今年正式提上日程。 『按照我們的初步想法,「邊牆」的保護修繕將分期進行。先考慮對十三陵南部的門戶區進行修繕。』高小華介紹,所謂門戶區,就是以大紅門爲中心點,向東延至中山口、東山口,向西延至榨子口、西山口區域。 『邊牆』修繕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反覆踏勘、設計,找尋遺蹟,在原來的『邊牆』遺蹟上進行保護修繕。『明朝時什麼樣,現在就修成什麼樣,實在找不到遺蹟,缺少歷史根據的,就不恢復。』 『邊牆』的修繕,將部分再現明朝的歷史風貌,但完全恢復已經幾乎不可能。『舉個簡單的例子,明朝建「東山口」邊牆時,建了兩個敵樓,一個是東敵樓、一個是西敵樓,東敵樓的位置是現在的十三陵水庫陳列館,西敵樓的位置是十三陵水庫大壩頭。現在要恢復,肯定不現實。』胡漢生說。 恢復『邊牆』,陵區將封閉管理 『邊牆』到底有多長?其中又有多少段可以修復?高小華表示,這要經過反覆踏勘才能確定。『「邊牆」其實並非一圈兒全是牆,它和長城一樣,依山而設險,到了山峰頂端比較陡峭的懸崖地帶,以山代牆,也就沒有「邊牆」了。』至於什麼地方可以修,什麼地方沒法兒修,根據最後的踏勘結果來確定。 高小華介紹,十三陵陵區『邊牆』保護修繕的勘察設計工作目前已經啟動,在有條件的地方,『邊牆』將逐步恢復。 據了解,『邊牆』修繕將對明十三陵實行封閉管理起到關鍵作用。按照昌平區的旅遊發展規劃,今後明十三陵景區將採取封閉管理的模式,禁止旅遊車輛進入核心區,利用環保擺渡車接送遊客進出,加大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恢復「邊牆」將是封閉化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