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將聯合上海美影廠在今年六一兒童節發行一套名為【小蝌蚪找媽媽】的特種郵票,用5幅畫面展現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是中國第一套動漫題材的郵票。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攝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曾獲包括戛納榮譽獎在內的全球各大影片獎項。消息傳出後,近日有科普人士指出,動畫片中的蝌蚪畫錯了,像蟾蜍(俗名:癩蛤蟆)的子女,它們去找青蛙媽媽,純系張冠李戴。為此,記者找到了該片劇組僅存的主創人員、今年80歲的攝影師段孝萱……
科普人士提出質疑 據某網站報道,發現小蝌蚪找錯媽媽的是科普人士姜龍,他是上海螢火蟲保育組的志願者,從事生物保護多年,對自然界中的動物習性頗有研究。幾天前,他聽說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中的經典畫面將製成5枚特種郵票,並於今年6月1日在靜安公園舉行首發儀式。這讓他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動畫片,隨即他發現片中的小蝌蚪找錯媽媽了。『從蝌蚪的顏色和形狀上可以分辨出兩者的區別。青蛙的蝌蚪呈青灰色,身體略呈圓形,尾巴很長,常常單獨分散地在水裡活動。而蛤蟆的蝌蚪全身深黑色,尾較短且尾的顏色比身體稍淺,經常成群聚在一起朝一個方向遊動。』記者諮詢了上師大生物系三年級研究生張贊,她認為,從生物特性的角度而言,姜龍的懷疑是有道理的,【小蝌蚪找媽媽】中的小蝌蚪確實比較像蟾蜍的後代。 當年主創找出『源頭』 今年80歲的段孝萱1960年擔任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攝影師,作為如今唯一健在的該片主創,她告訴記者,【小蝌蚪找媽媽】中絕大部分的動物造型,像小蝌蚪、蝦、小公雞、青蛙等,都來源於一本齊白石作品的畫冊,『這本畫冊現在還收藏在美影廠的資料室里』。在段孝萱的記憶中,畫冊里有一幅畫的畫面就是成群的蝌蚪在水中。根據已知的不同蝌蚪的生活特性,這其實驗證了科普人士的質疑,齊白石老人當年也把蟾蜍和青蛙的後代搞錯了。不過,段孝萱很堅定地表示:『這種質疑純粹是沒事找事,它和藝術有什麼關係呢?』 成就一段『藝壇軼事』 『小蝌蚪找錯媽媽』與藝術有關係嗎?當然有。應該說,這部動畫片既是藝術作品,也是科普作品,它對少年兒童的生物知識也起到啟蒙的作用。如果產生錯誤,會誤導一個人對蝌蚪的終身認知。如今有科普人士指正,也算是一段『藝壇軼事』吧。 上海美影廠廠長錢建平告訴記者,由於【小蝌蚪找媽媽】採用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形象繪製,畫面優美,音樂抒情,以動畫的形式使其構成一幅『活』的水墨畫卷,曾獲得各項國內外動畫及電影大獎,是中國動畫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50多年過去了,小蝌蚪又煥發第二春,受到市場的追捧。『中國郵政不但與我們合作發行相關郵票,景德鎮的瓷器藝術家也購買我們的授權以限量版形式製作同名磁盤,一起在兒童節期間推出。』 來源:新民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