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開大學學者孟昭連稱 研究發現,『之乎者也』這類『文言語氣詞』,並非古人口語,而是一種書面語符號,它的功能是提示斷句和語氣聲調,相當於現代的標點符號,閱讀時不需要發聲。那麼,這一發現是否意味着我們之前所學習的文言文將要面臨顛覆性的改革?關於文言文,我們還存在哪些誤讀?
昨日,遼瀋晚報、北國網記者聯繫到學者孟昭連。 『語氣詞』的首要功能是斷句 既然『之乎者也』一類的語氣詞相當於現代的標點符號,那麼他們分別對應的標點符號又是什麼呢?對此,孟昭連表示,現代標點是西方傳過來的,不可能與古代的『之乎者也』一一對應。『不論這些符號代表的語氣如何,它們的首要功能是斷句,古人對此有很多論述,如說這些詞是「語絕詞」、「語已詞」,也就是說這一句到此應該停頓,甚至明確稱之為「斷句之助」。但在口語中,難道我們說話時還需要一個詞表明停頓嗎?不需要,口語中的停頓是自然的,與有無語氣詞無關,所以它在口語中不存在。作為古代最早的標點,「之乎者也」一類語氣詞並非一種,就如下現代的標點符號有幾十種一樣,因為還牽扯到語氣問題。語氣不是一種,所以它們的提示符號也不是一種。』倘若單純地告訴學生,它們只是標點符號,而且根本不需要讀出來。這樣或許會讓文言文變得更加容易理解。 『之乎者也』閱讀時不發音 孟昭連說,『之乎者也』既為古代書面語的標點,所以在閱讀時是不發音的,就如現代的文章不能把『逗號』、『句號』讀出聲音來一樣。『比如我們過去學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在古代讀起來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只提示最後的「說」要讀成反問語氣,但「乎」本身並不發音。』 此外,孟昭連認為,在先秦經典的文言文中,通常一個語氣詞能夠充當多種語氣,甚至是全部標點符號的功能,這讓語言學家都感到很困惑,所以有人就把『也』的語氣功能總結為八種,『乎』的語氣總結為五種。實際上,這種總結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完全是主觀想像。因為在口語實踐中,這是根本行不通的。 孟昭連認為,正因為這些所謂語氣詞並非口語,而只是一種人為規定的語氣提示符號,所以古人亂用混用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這種現象自春秋戰國「之乎者也」出現時,一直貫穿始終。就像現代的標點符號,也是人為規定的,所以大家在使用標點符號時,不可能完全一致。 延伸閱讀 『夫』、『蓋』等文言虛詞 大部分也不發音 除此之外,古漢語中還有那些被誤讀的情況?對此,孟昭連表示,不光是語氣詞,文言虛詞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被讀出來的。 『比如我在論文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宋太祖看到開封城牆大門上有一個匾額,上面寫的是「朱雀之門」,感到很納悶,就問隨行的趙普說:「朱雀門」為什麼寫成「朱雀之門」?這說明在唐宋時期,書面語中的「之」,在口語中是不發音的。 孟昭連又舉例道:『許多古代人名當中有「之」,但是僅僅是寫在書面上。比如古人有一個大文人叫顏之推,這也是書面語寫法,在口語中他就叫顏推;唐代詩人王之煥,也有人認為他叫王煥之,實際上他就叫王煥,名字中的「之」是不讀的,所以放在中間還是後面都無所謂。 』 此外,孟昭連認為,一些放在句子前面的文言虛詞,稱為發語詞,比如『夫』、『蓋』之類,也是口語中不存在的,只在書面語中寫出來,所以在閱讀時也不應該發音。 『按照我的觀點,文言虛詞裏面,我不敢說百分之百,但大部分都是不發音的。 』 記者 顧珍妮 來源:遼瀋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