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鄭州百年古宅周邊房屋被拆乾淨 拆遷工地成"公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23 23:06| 發佈者: 裏人| 查看: 1809|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任家古宅周圍的房子幾乎已經被拆盡 胡 影 攝   記者 張瑩瑩   位於鄭州市高新區東史馬村的任家古宅,為鄭州市2009年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隨着東史馬村的城中村改造,古宅周圍的房屋幾乎被盡 ...

任家古宅周圍的房子幾乎已經被拆盡 胡 影 攝


  記者 張瑩瑩
  位於鄭州市高新區東史馬村的任家古宅,為鄭州市2009年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隨着東史馬村的城中村改造,古宅周圍的房屋幾乎被盡數拆除,只剩下古宅突兀佇立。據記者調查,鄭州市已有一批城中村經批准實施改造,城中多處古民居面臨着周圍環境改變或者乾脆被拆除的厄運。 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的矛盾,是社會各界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唯一古宅突兀存在
  5月10日,記者趕往任家古宅進行了實地探訪。在拆遷現場,一座高大的磚瓦結構建築孤零零地佇立在佈滿殘垣斷壁的廢墟中,顯得異常醒目。
  記者到訪時,該宅院大門緊閉,大門一側的青石條上有一塊木牌,寫着『非請勿入』字樣。幾經周折,記者進入宅院,登上院落最深處的高台,只見方圓十幾公裏內,推倒不久的廢墟已經成為工地,離古宅不遠的地基內水泥鋼筋林立,吊車鏟車機聲轟鳴。
  2007年,作為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首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東史馬村改造工作正式啟動,按照規劃,村民搬進安置小區,整個村莊全部拆除。而任家古宅由於2009年獲得『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分,因此被免於拆遷。
  據古宅主人任金嶺介紹,任家古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古宅原為五進院落、品形佈局,建成之時連房帶院佔地30多畝。滄海桑田,如今的任家古宅僅存兩進院落,目字型佈局,有房屋及藏樓10座,房間48間,佔地不足4畝。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這座僅存的古宅,任金嶺採取了在專家們看來十分不理性的保護措施:因為擔心人多走來走去把屋內的地面踩壞,他在地面上鋪了一層地板磚;為了防止雕花門窗被風雨侵蝕,他用玻璃將這些雕花罩起來。
  對於『非請勿入』的牌子,任金嶺給記者的解釋是,古宅的處境經當地媒體曝光後,曾經有不少文物專家甚至政府要員前來考察,但除了看看、問問,對老宅子的保護並沒有任何幫助,老宅子還因此丟失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老物件。目前,任家後人非常忌諱生人來此造訪。
  任金嶺說,爺爺逝世時曾反覆交待父親一定要守好這點祖業,父親2007年去世時也反覆交待他,祖上留下的這處宅子一定要保護好。而他為了保護好這處老宅,寧可住在這裏,夏天挨熱冬天受冷,也不願意搬進有空調的新房。他說,隨着時間日益久遠,房子的各個部位總是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今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修房子上,在修房過程中,他漸漸學會了木工,學會了雕刻等,為了這個宅子他算是費盡了心思。
  現在宅子周圍就是一個拆遷工地,很多民工在這裏隨地大小便,夏天到來整個宅子都瀰漫着一股刺鼻的氣味。
  見證家族曾經的顯赫
  記者在任家古宅看到,古宅大門門楣上有黑底金字匾額『輔翼國政』,二門門楣上黑底金字匾額則是『望重殖恰薄H謂鵒敫嫠嘸欽擼這兩個匾額均為道光皇帝所賜,但原匾已失傳,這是他根據資料記載複製而成。不過,二門雕花門檐上的『皇恩浩蕩』,三門屏風上的『天子萬年』『福祿永崇』等字樣,卻是史傳真跡。『御賜匾額』和『史傳真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任家曾經的顯赫。
  『小時候爺爺給我講,我們家的祖先在清代有文官也有武官,最大的曾經做到了二品官職。這些從祖墳上挖出的墓誌上也可以得到印證,但是歷史上沒有記載。』任金嶺的女兒任瑩說。
  『任家古宅是鄭州地區存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經典的清代民居,宅子裏邊的磚雕、木雕以及佈局都具有很高的價值。』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告訴記者。
  鄭州市文物局的專家在考證後也得出如下書面結論:任家古宅南北44.5米,東西22.5米,進門有門樓山屏一座,山屏為木門雕花,民居分為前後兩個院落,均為硬山灰瓦式建築。前院房3座,前迴廊,木門雕花紋,四角磚雕,客廳內有雕梁彩畫。後院房3座,高於前院,為封閉式磚結構。民居為當地士紳任德潤所建,系清代民居建築。該民居對於研究清代中晚期中原地區的建築風格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木門雕花、磚雕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與藝術價值。
  任金嶺對記者說,到目前,古宅已經傳承了十幾代。近些年來,不斷有當地官員勸他趁着搞開發,多要點房子多要點錢算了,別再守着破房子了,也不斷有人問他房子賣不賣,喊價最高的甚至達到1億元。不管如何,他都沒有動搖過。如今在一大片工地中,只剩下任家古宅孤伶伶地堅守。現在他生怕有人來丈量祖宅,丈量之後也就意味着要拆除。
  古人和現代人的資源之爭
  隨着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鄭州城中的多處古民居也面臨着可能被拆除的窘境。鄭州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村民反映,村中300年至600多年的老房子群落,聽說會隨着上街區規劃建設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而被拆。柏廟村村支書孫毅波也告訴記者:『據我了解,橫穿柏廟村的東西走向的五雲路拓寬工程規劃紅線是30米,如果這樣,村裏古宅可能會被毀。』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的老房子群落被新建的現代化社區重重包圍,它們身陷其中,被壓抑得喘不過氣來。此外,除了元末以來各代的古民居,孫氏祠堂、晴煙寺、國內唯一的鏤空石雕牌坊、古戲樓和月牙池遺址等古蹟幾乎一直處於荒廢狀態。多年來,柏廟村村民多次呼籲修繕利用這些古蹟,但至今仍未引起相關部門重視,他們擔心這些古蹟荒着荒着,在將來的某一天就保不住了。
  閻鐵成表示:『目前鄭州市已有一批城中村經批准實施改造,河南省的更是不計其數,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係迫在眉睫。』鄭州市為此制定了嚴格的措施,確保歷史文脈的傳承,但在實施中面臨諸多矛盾,如大部分古民居都還有人居住,如何置換文物資產還沒有令各方滿意的解決辦法。
  城鎮化與古民居保護的矛盾,牽動着廣大民眾和專家學者的心。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的牛寧認為,古民居是我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政府應搞好村鎮規劃,不僅要對單體的古民居和公共建築進行保護維修,同時也要對整個村落的人文環境及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分散的古民居,可以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新的景點,加以開發利用,例如三峽庫區老民居的集中搬遷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牛寧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城鎮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但不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鎮化和留住我們的傳統不是對立的,應該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歷史的悲劇,導致660個城市千城一面。把兩者看成是「矛盾」的觀念是沒有文化的,也很不負責任。』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