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商業文化消費已具話語權?]
【文化譚】 【致青春】大賣,郭敬明繼續霸占暢銷榜首,商業文化已名正言順地占據了市場主流。對於商業文化而言,與市場需求相比,傳統的『嚴肅、傳世』等專業標準已經不是第一層次指標。 在毀譽參半的爭議中,趙薇導演的首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日前突破6億票房大關。這是繼【人再逋局泰濉分後,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又一大票房奇蹟,這或許預示着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浪潮。然而,像所有在中國出現的新生事物一樣,它正面臨作用相反的兩股力量的拉扯:一股來自消費市場的向上拉力,一股來自主流評論的向下壓力。解釋這一『叫好不叫座』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塊各方顯示話語體系的『試金石』。 誰都不能否認電影【致青春】市場的超級成功。5月12日,6億元!這是大眾對這部改編自暢銷網絡小說的商業影片的肯定。如果真如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這與『由於影院數量快速增加,很多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都有了大型電影院,觀影人群大幅增長』有關,那麼,我要說,電影【致青春】的票房飄紅再度顯示出中國都市文明已經占據了文化消費的主流。雖然也有殘酷和幻滅,但是總體上看,電影【致青春】倡導的是不近功利的愛情觀,在價值體系混亂和物慾橫流的當下,這部略顯保守的純真影片流露出勸善的努力和無奈,具備了『青春消費』的商業元素。 這已不是本土市場第一次發出同類信號。2012年12月至今年2月,純打搞笑牌的【人再逋局泰濉芬12.6億元創造了華語片票房新冠軍。2011年11月,改編自網絡小說的【失戀33天】以3.5億元的票房曾為國產小成本電影樹立了新刻度。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按照市場需求打造商業影片。換言之,主創人員不是奔着拿國際電影節大獎去的,而是為普通大眾製作一款可以讓他們自覺自愿掏錢買單的文化消費品。 與消費型電影相對應的,是消費型小說等文化產品的暢銷。近日社科院發布了『開卷』小說類圖書暢銷排行榜,在這個排行榜的前20名中,有4個名字出現了多次:郭敬明、黃曉陽、南派三叔和莫言,這四位作家的書占據了13個名額,其中三位都是消費文學中的主將。如果我們排除諾獎的市場號召力,逐漸可以看清,消費文化越來越具有影響力。 消費文化是即時的、偶像化的淺消費。就像【致青春】,這類文化產品傾向於把『青春、酷、唯美』心理元素,轉化成文字、影像、產品等載體,投諸觀眾懷抱,並在後者的移情和共鳴中完成文化消費過程。 這也就夠了。對於電影【致青春】來說,投資方和院線掙到大錢,70後、80後的主體觀眾在懷舊中再次小小地反思了『愛情』『人格』『事業』等勵志要素的價值,這一切就夠了。因為對於商業文化而言,與市場需求相比,傳統的『嚴肅、傳世』等專業標準已經不是第一層次指標。人們購買這些書,欣賞這類影片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自己和社會,而是為各種偶像,甚至有些成功學的好奇亦屬正常。 公權(北京 媒體人)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