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教授用大白話普及考古:考古學家只挖文物忌談錢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4-10 09:38|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704|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本報記者 吳越 實習生 李霈    考古也被『戲說』   有個專寫盜墓小說的人氣寫手上電視,一說說到了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盜掘春秋晉國趙簡子墓:『石季龍挖着挖着,挖到了積炭層。什麼是積炭層?這是 ...
本報記者 吳越 實習生 李霈 
  考古也被『戲說』
  有個專寫盜墓小說的人氣寫手上電視,一說說到了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盜掘春秋晉國趙簡子墓:『石季龍挖着挖着,挖到了積炭層。什麼是積炭層?這是古代防止盜墓的一種做法……』
  正巧,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高蒙河那時正坐在電視機前,聽了直苦笑:『這是瞎編!』事後他給記者解釋:古人下葬時,把大量木炭埋在棺槨周圍,是用它來防潮吸濕,想讓棺槨、隨葬品和墓主人長久保存。這是常識,哪怕只讀過一本考古學的書,也該知道這點皮毛――『防腐是防腐,防盜是防盜,怎麼就一鍋煮了?』 
  近年來『盜墓』題材小說和影視劇盛行,惹得好多人對文物發掘和考古這些事大起好奇心;可是這類文字、影像中摻雜了太多『戲說』,製造出種種誤會。於是教授高蒙河在工作之餘忙裡偷閒,用輕鬆幽默的大白話寫了本書【考古好玩】。他說這也是一種科普,『考古學原來是象牙塔里的學問,現在看來也應該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的知識需求。』
  他還一直記着那個人氣寫手說的『木炭防盜』,在【考古好玩》裡特意寫了一篇,文中提到,在湖南長沙發掘出的著名的西漢馬王堆女屍之所以能留存久遠,墓中多達5000公斤的木炭和厚達1.3米的白膏泥功莫大焉。
  盜墓小說寫手能編,想象力倒是天馬行空,比如在書中編出不少嚇人的『行規』,且看這一條:如果墓主人是個女子,盜墓者就要背向棺槨,拿面鏡子『反觀』棺中情形,要是鏡子裡有影子晃動,就得趕緊磕頭然後倒退而出,要是鏡子裡無異狀,才能盜取寶貝……更聳人聽聞的還有『粽子』(殭屍)之類。
  只要明白這些是『小說家言』,看看無妨;但讓高蒙河感覺『很凌亂』的是,有些電視節目居然給盜墓小說寫手套上了『考古學者』的高帽子――到底誰更不靠譜?
  那許多『雷人話』
  眼下大大小小的『歪解』和『誤讀』還真不少。寫【考古好玩】,高蒙河搜羅了不少『雷人話』,然後一一糾正。這樣的科普或許效果更好。比如電視節目主持人常把古墓里的防盜設施叫作『機關』,而『機關』總裝在『墓門』上;在不少影視劇中,也幾乎是每座古墓都有墓門,門前和門上都安裝有防盜『機關』,『闖入者』一步踏錯就引來『暗器』突襲。高蒙河糾正說,『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和大部分時間裡,中國的古墓是沒有墓門的,從1萬多年前到西漢,我們的祖先都使用「土坑豎穴」、深挖十幾二十米的墓葬法,直到東漢以後,磚被大量用於建造墓室,才有可能把墓室建成一個大房子似的空間,也才越來越多地有了墓門。』
  到了宋元特別是明清時期,特製的石門和漢白玉墓門在帝王貴族階層成了一種社會身份等級的規制。這些年代的墓,才有了盜墓小說中大量寫到的古稱『自來石』的地宮門後的頂門石,也才要用到破解工具『拐釘鑰匙』。但這些防盜和破防盜的方法、工具,文獻都有記載,並不是多麼神乎其神的東西。
  因為不知道這一歷史演變過程,在討論『挖不挖秦始皇陵』的博客中,曾有網友『紙上談兵』:『找到秦陵的墓門進去不就得了嗎?哪有那麼複雜!』高蒙河啞然失笑:『秦代早於西漢,所以秦陵十有八九也是土坑豎穴墓,估計早已被塌方的填土埋實,不可能找到什麼墓門。』
  現在許多人把考古等同於『挖墓』、『探寶』,這是受了小說、國內外影視片的影響。『考古是跟古代人類社會的所有行為打交道,不只是挖墓,』高教授說,『考古學家通過仔細觀察琢磨古人留下的殘存痕跡,儘可能地了解和還原歷史真實。』
  許多人還喜歡問,『你們挖到的文物值多少錢?』高蒙河笑說他被問得好煩:『這樣問話顯然是不懂。考古學家只管挖文物,忌諱談錢;發掘出來的文物當然不許買賣,而且也很難量化成具體的金錢數額。』不過他同時反省,這恐怕要怪搞考古的人只顧埋頭做事,很少想到跟公眾溝通。
  還有,很多人以為考古學家個個都是『鑒寶高手』。高教授解釋,考古和文物有交集,但不可混為一談;搞考古的人有個行規,儘量迴避給民間藏品做鑑定,更不涉足文物市場,否則聲名難免受損。
  『快來廣富林看考古!』
  『考古,了解的人太少。』高蒙河曾帶着復旦大學文博系學生到三峽地區考古,一路上常碰到山民問『做啥子的喲?』答是『考古隊』,十有八九會引出一連串新問題:『啥子烤?』『骨啥子?』直到他們說『就是挖古代的磚頭瓦片』,才有一多半人聽懂了。有時候沒空解釋,就說『找礦的』,老百姓立刻不問了。不過這樣敷衍讓高蒙河很自責,因為『考古的人還肩負着向廣大人民群眾大力宣傳國家文物保護政策的責任和義務』。
  許是為了『彌補』,這一陣身在松江廣富林遺址考古現場的高蒙河通過記者向大家喊話:春暖了,花開了,快來廣富林看考古!
  今春開始的廣富林遺址考古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考古活動,挖掘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調集來了南北六七支考古隊。『考古發掘地點一般偏遠,非專業人士去不了,這次離上海市民很近,機會難得!』高蒙河對記者說,廣富林是一個古代村落的遺址,雖然其中也會有墓葬,但不是大墓,更不是王陵,不太可能出現珍貴文物,所以開放作業,這方便了公眾參觀。『不同的時間來看,考古進程不同,感受也不同,這樣的追蹤體驗非常難得!』他邀請市民親身感受一下考古現場:『看看和【盜墓筆記》裡編的有啥不同。』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