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寺廟庭院 如今的『皇寺廟會』喜慶熱鬧,『皇寺廟』是咋來的?皇太極爲啥建造『皇寺廟』?爲此,本報特邀清史學者李鳳民先生,爲廣大讀者解讀『皇寺廟』的來歷。 成吉思汗嫡子孫 三大法寶定乾坤 李鳳民先生介紹說,說到創建『皇寺廟』,還要從女真後金時期的蒙古察哈爾部落說起。 蒙古察哈爾部落的林丹汗,出生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當年,滿、蒙各部落都有『立長爲嗣』的觀念和習俗。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長孫身份,林丹汗繼承了祖父的汗位,成爲統轄蒙古的『可汗』。林丹汗繼位不久,便在蒙古漠南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漢語『白城』),作爲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與此同時,林丹汗還娶了8名福晉(夫人)主持後宮:囊囊、蘇泰、伯奇、爾哲圖、巴海5名太后,以及竇土門福晉、高爾土門福晉、葉赫女。這『八大福晉』是林丹汗之下的八個政治、軍事單位,均擁有各自的管事大臣和辦事衙門。除了實力雄厚之外,林丹汗還是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並握有『傳國璽』、『瑪哈噶喇』金佛、【金經】三大法寶,足已號令蒙古各部落。 金佛金經傳國璽 得來全都不容易 『傳國璽』原先珍藏在元朝的內務府。元代順帝被明代洪武帝朱元璋打敗後,攜帶傳國璽逃到沙漠,最終死在應昌府(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達里諾爾西),傳國璽不知去向。200多年之後,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一件怪事:他的一隻山羊一連3天不吃草,只是一個勁兒地在一個山崗下用蹄子刨地。牧羊人見狀,將地面挖開,驚喜萬分地得到了這方『傳國璽』。牧羊人將『傳國璽』交給了元代後裔博碩克圖汗。後來,博碩克圖被察哈爾侵占,『傳國璽』便落到了林丹汗手中。 『瑪哈噶喇』是藏語,意爲『寶藏怙主』,譯成漢語爲『大黑天』,爲藏傳佛教中護法神之一。瀋陽『皇寺廟』中的『瑪哈噶喇』佛像,以黃金鑄成,高約兩尺,重1000兩。據有關專家考證,南宋寶v四年(1256年),在甘肅涼州(武威)的忽必烈軍營中,工匠巴勒布鑄造了『瑪哈噶喇』金佛。當時,這尊佛像被視爲元朝皇帝的護法神、蒙古族的戰神。『瑪哈噶喇』金佛曾由五台山轉至西藏。明代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下令,在『瓦察爾圖察漢浩特』建造金頂白廟,供奉從西藏請來的『瑪哈噶喇』金佛。 【金經】是舉世聞名的東方佛教經典。元代大德年間(1297年至1307年),奉元成宗鐵穆耳之命,藏文【金經】被譯成蒙文。 專橫跋扈失人心 貪得無厭埋禍根 儘管林丹汗握有三大法寶,但他到處興兵攻掠,專橫跋扈,貪得無厭,最終激起蒙古各部落的強烈不滿。 科爾沁部首領有匹寶馬叫『杭愛』。林丹汗得知後,僅用一副甲冑便將『杭愛』強行換走。林丹汗還把一副甲冑送到阿祿部,強行兌換1000匹戰馬。阿祿部首領擔心挑起事端,遂忍氣吞聲送給林丹汗500匹戰馬了事。蒙古各部落首領對林丹汗的憤懣愈演愈烈,致使林丹汗再也無法控制蒙古各部落。 林丹汗當政時期,努爾哈赤的後金國在遼東崛起。爲擴充實力征討明朝,努爾哈赤對相鄰的漠南蒙古科爾沁部、扎魯特部、八岳特部等部落,採取了『聯姻結盟』政策。努爾哈赤先後迎娶科爾沁貝勒明安女、孔果爾女爲妃;又將胞弟舒爾哈齊之女嫁給八岳特部貝勒之子,從而分化瓦解了林丹汗的勢力。 當年,明朝每年撫賞林丹汗白銀4000兩,後來增加到每年8.1萬兩,條件是林丹汗輔助明軍抗擊努爾哈赤的後金『八旗』軍。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林丹汗寫信給努爾哈赤,要求努爾哈赤不准攻占廣寧(北鎮)。努爾哈赤回信嚴厲斥責,並勸說林丹汗一道討伐明朝。林丹汗拒絕。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二月,努爾哈赤揮師西渡遼河,一舉奪取廣寧。 大勢已去忙逃難 壯年命喪大草灘 皇太極繼位後,採取軟硬兼施策略,籠絡、征服察哈爾外圍各部,集中軍事力量打擊林丹汗。皇太極先後於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三次征討林丹汗。尤其是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三月,皇太極御駕親征,傳令歸順後金的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特等蒙古部落出兵,在西拉木倫河(西遼河之一)會盟。同年四月下旬,皇太極率領滿、蒙聯軍10萬兵馬,越過興安嶺,駐守都勒河。 當時,兩名鑲黃旗蒙古兵趁夜盜馬出逃,向林丹汗通風報信。林丹汗見勢不妙,連夜率軍逃遁。皇太極發現後,立即兵分三路,對林丹汗窮追不捨41天。直至當年五月下旬,滿、蒙聯軍占領歸化城(呼和浩特)後得知,林丹汗已渡過黃河而去。皇太極惟恐孤軍深入遭遇不測,便下令停止追擊,經由宣府、張家口返回盛京(瀋陽)。林丹汗逃到鄂爾多斯之後,在成吉思汗陵墓前舉行莊嚴儀式,宣稱自己是全蒙古的『林丹巴圖魯汗』。隨後,林丹汗渡過黃河,來到大草灘(甘肅永固縣境內)安營紮寨,重整旗鼓,伺機東山再起。誰料,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夏天,林丹汗因出水痘(天花)一命嗚呼,年僅43歲。 林丹汗去世,致使察哈爾統治階層和漠南蒙古各部人心惶惶。他們尋求出路,紛紛歸順皇太極的後金國。 一萬鐵騎奔河西 尋找太子傳國璽 『瓦察爾圖察漢浩特』金頂白廟的侍從喇嘛墨爾根,得知林丹汗的死訊之後,覺得察哈爾政權大勢已去,便率領弟子們及所屬人口,用象徵吉祥的白駱駝,滿載著『瑪哈噶喇』金佛、【金經】等寶物,離開『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一路長途跋涉向盛京(瀋陽)行進,歸順皇太極後金國。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十二月十四日,墨爾根一行抵達盛京(瀋陽)邊門(瀋陽西北平羅堡)。皇太極聞報之後,隨即命畢禮克圖囊蘇喇嘛、大臣羅禮,帶領眾多僧人,前往盛京(瀋陽)邊門平羅堡迎接。第二天,墨爾根來到盛京(瀋陽)城內,向皇太極奉上『瑪哈噶喇』金佛、【金經】。皇太極大禮接見、款待了墨爾根等人。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下令,表彰墨爾根等二人,賜給每人鞍馬、染貂皮帽、貂鑲皮襖、玲瓏腰帶、玲瓏撒袋、股子皮靴各一;其他歸順人員也各有賞賜。 在賞賜送佛有功人員的同時,皇太極還做出西征決定,差遣弟弟多爾袞,侄子岳托、薩哈廉,長子豪格,遠赴黃河『河西』尋找林丹汗的太子額哲,以及『傳國璽』。當年二月二十六日,多爾袞等『四王』率領一萬鐵騎離開盛京(瀋陽),沿著當時林丹汗的逃亡路線,一路向西疾進。 三寶歸一心願遂 諸王懷抱美人歸 一個多月後,多爾袞等『四王』來到黃河邊的『西喇朱爾格』時,恰好遇到了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太后。囊囊太后對多爾袞說,她率領著1500餘戶人馬,正要歸順後金國。她還說,林丹汗的太子額哲與他的母親蘇泰太后一道,正駐紮在榆林邊外黃河以西的『托里圖』。多爾袞一面派官員溫泰領兵,護送囊囊太后前往盛京(瀋陽);一面繼續前行尋找蘇泰太后及其額哲太子。幾天之後,多爾袞等『四王』終於找到了蘇泰太后、額哲太子。 此時,蘇泰太后帶領的1000餘戶人馬,正走投無路,不知所措。多爾袞擔心人多勢眾驚嚇到蘇泰太后,便讓蘇泰太后的弟弟南楮,單獨與姐姐相見。經過南楮一番勸說,蘇泰太后同意歸順皇太極後金國,還主動向多爾袞獻出了『傳國璽』等一批寶物。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九月六日,在莊重的迎接儀式上,多爾袞等『四王』向皇太極獻上了『傳國璽』。夢寐以求的『傳國璽』在握,便足以號令蒙古各部落。難怪皇太極高舉『傳國璽』興奮地說道:『你們知道嗎?這是歷代皇帝使用的寶璽呀!』 至此,林丹汗駕馭蒙古各部的三大法寶『傳國璽』、『瑪哈噶喇』金佛、【金經】,統統攬入皇太極的懷抱之中。至於林丹汗後宮佳麗『八大福晉』中的7位(葉赫女逃往明朝)美人,一併被皇太極及其貝勒大臣逐一占有,自不在話下。 黃旗地界建寺廟 稱帝大清定國號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在表彰送佛、迎佛有功人員的同時,皇太極還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爲『瑪哈噶喇』金佛建造佛堂。佛堂選址,是建造寺廟的第一要務。 儘管有在白駱駝臥地不起閉目死去之地建造佛堂之說,但李鳳民先生認爲,金佛佛堂,即『皇寺廟』選址的依據,與盛京八旗方位制度有關。清代初期,將盛京(瀋陽)內外城東、西、南、北四面劃分爲八等份,『八旗』的每個『旗』各占一份。以清初崇德年間的盛京(瀋陽)外城爲例:北面(由西向東排列)爲正黃、正藍兩旗;東面(由北向南排列)爲正白、鑲白兩旗;南面(由東向西排列)爲正紅、鑲紅兩旗;西面(由南向北排列)爲鑲黃、鑲藍兩旗。於是,『八旗』均擁有各自的固定土地。 皇太極雖爲一國之君,但在傳統的『八旗』制度上,皇太極僅爲正黃、鑲黃兩旗的旗主,擁有相應的固定土地。『皇寺廟』位於小西邊門大御路以北、小北邊門大御路以西之間。這個位置,恰恰是正黃旗的地界,爲皇太極擁有的土地。以此推斷,建造金佛佛堂用地,是清太宗皇太極所撥的正黃旗旗地。那麼,金佛佛堂便自然是皇家寺院了。所以,儘管金佛佛堂擴建後,全稱叫做『蓮花淨土實勝寺』,但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爲『皇寺廟』。 再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定製:喇嘛寺廟必須建在城外。由此可見,『皇寺廟』的選址,也顯然遵循了這一定製。 皇太極建造『皇寺廟』,完全出於政治需要。『蒙古三寶』到手後,又建造了金佛佛堂,使得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貝勒齊聚盛京(瀋陽)城,一致擁戴皇太極爲蒙古 『共主』。皇太極不失機宜地接受滿、蒙、漢諸王大臣上奏的尊號,改稱『皇帝』,改國號爲『大清』。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 邱宏視線 來源:瀋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