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潘公凱:跨界就要跨得專業 別最後跨成萬金油(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3-27 18:25|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549| 評論: 0|來自: 北京晨報

摘要: 他是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卻稱『父親沒教我畫過一筆國畫』。 他先後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卻自曝『是整個高教美術系統老師中學歷最低的一個』。 有學生說他『老玩兒跨界』,他回應說『一直以「 ...

他是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卻稱『父親沒教我畫過一筆國畫』。

他先後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卻自曝『是整個高教美術系統老師中學歷最低的一個』。

有學生說他『老玩兒跨界』,他回應說『一直以「專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3月21日,天氣晴,家住蘋果社區的吳言先生路過今日美術館的門口,『噢,現在是潘公凱的展覽,他不是國畫大師潘天壽的兒子嘛。』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潘公凱是一位國畫家,是潘天壽的兒子。而對於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們來說,他畫國畫、做裝置、當院長,還是博士生導師。而對藝術圈的學者專家來說,以上的形容和評價又似乎過於簡單。

策展人方振寧這樣評價,『從繪畫角度來看,他是純粹的藝術家;從理論研究來看,他是藝術史學家;從建築天賦來看,他是一位建築設計師;從教育經歷來看,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如果再加上中央美院和中國美協的行政工作,潘公凱就有第五和第六個職業了。有學生說他『老玩兒跨界』,66歲的潘公凱也笑着承認,『聽說「跨界」是個挺時髦的詞兒!』

正如學生所說,【潘公凱――彌散與生成】從水墨、裝置、史論和建築四個部分出發,跨學科跨領域地展示了潘公凱的作品與研究成果。

水墨部分名為『筆墨與人格精神』,展覽的主體是潘公凱創作的25米水墨長卷以及十件精妙的水墨作品;裝置部分名為『錯構與轉念』,展示了潘公凱最新創作的裝置作品【坐忘之舟】;史論部分名為『自覺與四大主義』,集中展示着潘公凱的理論研究文獻,特別是近90米長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圖鑑】文獻成果展;建築部分名為『生成與營構』,展示了潘公凱的建築設計方案,其中包括他為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的方案模型,反映了他將建築中實驗性、藝術性的維度與實用性緊密結合起來的實踐與探索。

光聽這些內容就能猜到,潘公凱跨界跨得挺成功,在這點上,他自己也沒過多謙虛,『我一直以「專業」標準來要求自己,我畫國畫希望大家以國畫家的標準衡量我的作品,我做裝置也希望大家以裝置藝術家的標準來要求我。我不可能在做建築的時候和大家說「我其實是畫國畫的」,要求大家放我一馬。我認為跨界就要跨得專業,最怕跨不好最後跨成了萬金油,什麼都會做,但是什麼都做得不夠好。』

在教學中,潘公凱也曾遇到類似問題。『學雕塑的學生突然和老師說「我這學期想完成一件動畫作品」,我就告訴學生,「那好,那你的作品只能拿到動畫專業去打分。你可以喜歡動畫,但是首先要把雕塑做好。」』

問及如何才能把幾個行業都跨得專業時,潘公凱說,『這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有關,每個人的特長都會決定他的專業去向,我的愛好寬泛、知識面比較廣,這可能是我能夠跨界的原因。到現在為止,我一直都在訂閱科技雜誌,仍然關注科技動態,這是一種愛好,這種愛好使我現在無論做建築還是做裝置,都不困難。』

在開幕式現場跟記者們聊High了的潘院長還自曝『我是整個高教美術系統老師中學歷最低的一個』。其實,由於歷史原因,一直品學兼優的潘公凱中專都沒讀完,也沒讀過本科,所有晉升都是破格錄用,先後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還當了許多年的博導。『父親沒教我畫過一筆國畫,我所有的知識都是自學的。』

自學+跨界,潘公凱的成功,真的無法複製。

談展覽

文化能量的流動遵循『彌散』規律

潘公凱的新展覽【彌散與生成】試圖呈現他近期的探索結果。在提及展覽主題時,潘公凱也表示,在彌散的全球文化語境下,我們應該不斷提出問題、探討問題、不斷嘗試、不斷建構,又不斷衍生出新問題,這就是生成的過程。

北京晨報:您之前曾介紹說『彌散』是物理學概念,那麼它和當今文化有怎樣的關係?

潘公凱(以下簡稱『潘』):『彌散』用來描述在封閉空間中的熱能從高溫向低溫流動。我在對20世紀文化藝術的全球流動性的思考中發現,文化能量的流動方式也遵循着『彌散』規律。

北京晨報:人們普遍認為文化彌散是全球化的積極現象,您似乎對此有些擔心?

潘:文化的彌散肯定會給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和方便,比如快餐食品、名牌化妝品的彌散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吃到好吃的,買到好用的,而先進科技成果的彌散讓全世界人們受益良多。但是如果以更大的時空尺度衡量,比如200年、500年,文化彌散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勻質化,比如全世界每個人用的都是蘋果手機,世界就會缺少創意,人們也會缺少個性。

北京晨報:在彌散的大趨勢中,『生成』應該遵循什麼原則?

潘:生成不僅僅要依靠傳統文化的養料,還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比如說我們的燒餅油條本來是很本土化的食品,但如果想打入全世界的市場,就要將其發展成一個類似於麥當勞的產品體系,必須有先進的營銷策略,由此可見,生成並不容易。從學術角度上來說,生成是一種觀念、體系或者方法的建立。


來源:北京晨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