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潘公凯:跨界就要跨得专业 别最后跨成万金油(1)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3-27 18:25| 發佈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541| 評論: 0|來自: 北京晨报

摘要: 他是国画大师潘天寿之子,却称“父亲没教我画过一笔国画”。 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却自曝“是整个高教美术系统老师中学历最低的一个”。 有学生说他“老玩儿跨界”,他回应说“一直以‘ ...

他是国画大师潘天寿之子,却称“父亲没教我画过一笔国画”。

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却自曝“是整个高教美术系统老师中学历最低的一个”。

有学生说他“老玩儿跨界”,他回应说“一直以‘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

3月21日,天气晴,家住苹果社区的吴言先生路过今日美术馆的门口,“噢,现在是潘公凯的展览,他不是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儿子嘛。”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潘公凯是一位国画家,是潘天寿的儿子。而对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来说,他画国画、做装置、当院长,还是博士生导师。而对艺术圈的学者专家来说,以上的形容和评价又似乎过于简单。

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从绘画角度来看,他是纯粹的艺术家;从理论研究来看,他是艺术史学家;从建筑天赋来看,他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从教育经历来看,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如果再加上中央美院和中国美协的行政工作,潘公凯就有第五和第六个职业了。有学生说他“老玩儿跨界”,66岁的潘公凯也笑着承认,“听说‘跨界’是个挺时髦的词儿!”

正如学生所说,《潘公凯――弥散与生成》从水墨、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部分出发,跨学科跨领域地展示了潘公凯的作品与研究成果。

水墨部分名为“笔墨与人格精神”,展览的主体是潘公凯创作的25米水墨长卷以及十件精妙的水墨作品;装置部分名为“错构与转念”,展示了潘公凯最新创作的装置作品《坐忘之舟》;史论部分名为“自觉与四大主义”,集中展示着潘公凯的理论研究文献,特别是近90米长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文献成果展;建筑部分名为“生成与营构”,展示了潘公凯的建筑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他为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的方案模型,反映了他将建筑中实验性、艺术性的维度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光听这些内容就能猜到,潘公凯跨界跨得挺成功,在这点上,他自己也没过多谦虚,“我一直以‘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我画国画希望大家以国画家的标准衡量我的作品,我做装置也希望大家以装置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我。我不可能在做建筑的时候和大家说‘我其实是画国画的’,要求大家放我一马。我认为跨界就要跨得专业,最怕跨不好最后跨成了万金油,什么都会做,但是什么都做得不够好。”

在教学中,潘公凯也曾遇到类似问题。“学雕塑的学生突然和老师说‘我这学期想完成一件动画作品’,我就告诉学生,‘那好,那你的作品只能拿到动画专业去打分。你可以喜欢动画,但是首先要把雕塑做好。’”

问及如何才能把几个行业都跨得专业时,潘公凯说,“这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关,每个人的特长都会决定他的专业去向,我的爱好宽泛、知识面比较广,这可能是我能够跨界的原因。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在订阅科技杂志,仍然关注科技动态,这是一种爱好,这种爱好使我现在无论做建筑还是做装置,都不困难。”

在开幕式现场跟记者们聊High了的潘院长还自曝“我是整个高教美术系统老师中学历最低的一个”。其实,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品学兼优的潘公凯中专都没读完,也没读过本科,所有晋升都是破格录用,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还当了许多年的博导。“父亲没教我画过一笔国画,我所有的知识都是自学的。”

自学+跨界,潘公凯的成功,真的无法复制。

谈展览

文化能量的流动遵循“弥散”规律

潘公凯的新展览《弥散与生成》试图呈现他近期的探索结果。在提及展览主题时,潘公凯也表示,在弥散的全球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不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建构,又不断衍生出新问题,这就是生成的过程。

北京晨报:您之前曾介绍说“弥散”是物理学概念,那么它和当今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潘公凯(以下简称“潘”):“弥散”用来描述在封闭空间中的热能从高温向低温流动。我在对20世纪文化艺术的全球流动性的思考中发现,文化能量的流动方式也遵循着“弥散”规律。

北京晨报: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弥散是全球化的积极现象,您似乎对此有些担心?

潘:文化的弥散肯定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和方便,比如快餐食品、名牌化妆品的弥散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吃到好吃的,买到好用的,而先进科技成果的弥散让全世界人们受益良多。但是如果以更大的时空尺度衡量,比如200年、500年,文化弥散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匀质化,比如全世界每个人用的都是苹果手机,世界就会缺少创意,人们也会缺少个性。

北京晨报:在弥散的大趋势中,“生成”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潘:生成不仅仅要依靠传统文化的养料,还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说我们的烧饼油条本来是很本土化的食品,但如果想打入全世界的市场,就要将其发展成一个类似于麦当劳的产品体系,必须有先进的营销策略,由此可见,生成并不容易。从学术角度上来说,生成是一种观念、体系或者方法的建立。


来源:北京晨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