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讓農家『樂』起來 『嘗農家菜還能賞文化牆,是柳池村區別於其他農家樂的地方。這小院裏不但飯菜香,而且文化味濃,給人的感覺不一般。』遊客王先生對記者說。 日前,記者來到陝西省大荔縣柳池村,在一戶農家小院裏遇到了這位與朋友一同駕車而來的王先生。他向記者讚嘆道,柳池村的人很有商業頭腦,平心而論,方圓十裏八村的,這農家菜能差多少?但能品出文化味的,卻只此一家。 柳池村位於大荔縣城北4公裏處,人口960人,土地2200畝,早些年主要以早熟蘋果、西瓜、棉花種植和家庭養殖為主,農民人均收入一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莊。而這些年來,『文化立村』不但使得民風淳了,而且讓柳池人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如果說柳池人有商業頭腦,這份商業經也絕對是從『文化書』上念出來的。該村村支書王郁中對記者說:『致富也要有創新之處,而用文化引領柳池人文明致富是我們所選的道路。』 記者了解到,2009年,新上任的村委會幹部們依據該村的地理位置優勢,決定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休閒農家樂等新興產業。於是,村裏便開始組織村民去周邊一些成熟的農家樂參觀學習,並從大荔縣勞務局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及酒店管理人員,加上本村的大學生,對村民進行烹飪、禮儀和衛生等方面的專門培訓。這些工作雖然也很重要,但屬於通識教育,要想與眾不同,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名片。於是,精明的柳池人一開始便在菜單的後面附上了大荔縣各旅遊景點的簡介,包括文殊塔、豐圖義倉、八魚清代李氏家族墓等,使遊客們在品嘗特色美食的同時,對大荔縣的歷史人文古蹟也能有所了解,享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服務,並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大荔縣的旅遊產業鏈。 該村村委會主任馬國平向記者介紹,時過4年,柳池村農家樂由最初的一兩家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化經營,『文化農家樂』的名聲越叫越響,文化致富真正讓農家『樂』了起來:2011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遠高於全縣平均水平。 柳池村的『文化農家樂』不但吸引了外地人,也同樣吸引着本村人。去年8月,看到自己村裏的『文化農家樂』越辦越紅火,在外打工的村民劉興財辭了城裏的工作返鄉創業,忙起了自家的農家樂。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廚房裏嫻熟地操練着手中的傢伙,一邊忙活着,一邊樂呵呵地對記者說:『賺錢的方式有好多種,我現在賺的是飲食文化的錢,希望我這個後來者能後來居上,讓客人們在嘗農家飯的同時,聽歷史故事,看人文古蹟。』 當然,柳池村的文化名片絕不僅僅是印在菜單後面那麼簡單,其中備受遊客稱讚的一個例子,就是該村修建的文化牆。柳池村的文化牆並不是一面牆,也並非僅僅修建於農家小院用來吸引顧客的一個招牌,而是遍佈全村的文化長廊。在村裏,記者看到,每家每戶門前的牆壁上,都分別繪有二十四孝圖、村名由來、村史名人、中華道德故事等文化宣傳圖畫並配有文字。當初力主修建文化牆的馬國平指着自家門口的文化牆對記者說,如今,這些圖畫和文字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經由最初的不以為然內化為一種道德自律,不但村風村貌越來越好、鄰裏關係和睦,而且成為吸引遊人和食客的獨特風景。『既要讓村民鼓起口袋,更要讓他們「富」了腦袋,用文化引領人們的追求已成為柳池人的一種風尚。』 記者了解到,柳池人能走上『文化立村』之路,緣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該村就注重追尋和傳承本村的歷史,包括搜集和保存建村的時代、村名的由來、村中大事、村中文化名人等。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培養了柳池人的文化自覺。自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共走出了80多名大學生。較早的文化自覺與長期的道德堅守,引領了柳池人較快地走上致富之路。而走上致富之路的柳池人更是把對文化的追求作為一種賞心樂事,不僅用各類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生活,而且創新了道德培育和引導機制,使文化和道德相得益彰。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秦 毅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