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油畫家的一批美女人體畫混搭中國古典名畫的作品,特別是其中一張裸體美女嫁接宋徽宗【瑞鶴圖】,在網上引起了強烈吐槽:有人說不倫不類,是對宋徽宗作品的肆意糟蹋;有人說是譁眾取寵,有炒作嫌疑;有人甚至大喊『罪過』……
其實,這種混搭現象近年來在美術界已屢見不鮮。理性分析,這種『畫不驚人誓不休』的混搭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或者可以稱爲西方觀念藝術的『活學活用』?在藝術的嫁接中,究竟需不需要強調底線?當中國當代藝術走過三十年的歷程後,西方觀念藝術的『老手法』是否仍值得繼續借用?圍繞這系列問題,業界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主編 朱青生: 只是畫家個人風格 談不上是當代藝術 用宋徽宗的名作和人體作品混搭,這是一個藝術家的個人表達和選擇,只能算是個人創作風格,談不上是當代藝術。如果有人願意欣賞,那是欣賞者的自由;當然,別人也有批評的自由。這都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 其實,在肖像畫背景中融入中國古代山水名作,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就採用過。他那張獲得廣泛好評的【青年女歌手像】,背景就是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的【雪景寒林圖】。可見,這種組合方式是一種現成的方法,並不突出,並不新鮮。美女裸體畫作混搭宋徽宗的【瑞鶴圖】,會顯得刺激一些、激烈一些,讓少數對傳統藝術有感情的人感覺受到了冒犯。但藝術家並沒有將【瑞鶴圖】撕掉,他只是利用了其圖像,而圖像是公共遺產,每個人都有權利拿來再創作,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如此而已。 要說這樣的混搭作品與當代觀念藝術有什麼地方能掛上鉤,只有一點:波普藝術主要是用流行元素做藝術,對商業社會進行調侃和批判;而當下人體畫成爲一種時髦,古代書畫也成爲現代商業社會所熱衷的景觀,將兩者綜合,可以產生一種諷刺感或圖像張力,這是藝術家創造性的反映。但這種混搭肯定不屬於西方當代觀念藝術中的波普藝術。 就是王廣義和魏光慶等人的創作,也並非完全模仿波普藝術,他們只是在波普的大範疇內借鑑了一些手法,進行一種中國式的利用。當社會的流行文化變成一種主要影響人的力量時,藝術家絕不放過這個機會對這種圖形和視覺文化進行利用,他們迅速地將其轉化爲創作的符號,從而對流行文化的種種問題進行揭露、調侃和諷刺。這些作品一出現讓人覺得很有意思,在一定時期內也起到引領藝術潮流的作用。但在我看來,這些手法在當下已經屬於陳法,沒有太大的學術意義。當代藝術家最重要的使命是探索藝術領域中最前沿的問題――藝術家不再是像禪宗一樣扮演棒喝者角色,讓觀眾跟著自己走,而是要讓每一個觀眾在看過作品後,更堅定地離你而去,自己達到超越。我做漆山,就是這個目的。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家 王華祥: 商業化混搭沒文化內涵 這種混搭是對西方觀念藝術的商業化借用,並無藝術性可言。我自己很早就做過『混搭』藝術,很清楚中國的觀念藝術最初在內涵上與西方有著巨大的差異,發展到後來,卻常常變成藝術家一種投機性的創作。 改造世界名畫,或者改寫、翻拍名著,這是古已有之的。如果放在西方當代觀念藝術的語境中來考察,就會發現其做法跟以前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共通點在於都是藉助名著進行再創作,譬如黑澤明對莎士比亞的作品、畢卡索對戈雅的作品都進行過這樣的處理。但西方當代觀念藝術是把通俗藝術――包括連環畫、插圖、商業廣告甚至實用物品從原來的功能里抽離出來,變成藝術品。像維根斯坦直接將連環畫放大,安迪・沃霍爾將作廢的包裝盒子作爲獨立的作品來對待,在混淆實用物品和嚴肅藝術的界限時也顛覆了嚴肅藝術。所以西方當代觀念藝術是線性思維,形成了革命式、替換式的文化傳統,類似於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其實是商業社會中商標權、著作權意識的產物,跟文化沒關係。我一直認爲,好東西重複一千遍也是好東西,壞東西絕無僅有也是壞東西。 在國內,我應該算是最早在藝術上嘗試將古今中外的名作或文化符號進行改造、混搭的。1993年,我就將文藝復興的經典作品和故宮、紅牆、龍形圖案及書法等結合,建構起新的作品,梳理當代中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但作品一出現,就被粗糙地命名爲『文化波普』,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夠,所以老要套用西方的概念。波普流行,我們就用波普來命名自己的藝術。當然,這樣的概念一方面確實提示了一些相似點,譬如我進行混搭時,同樣具備了消解嚴肅藝術的含義。但西方的消解是替代式的,審美上完全是世俗化、商業化的,跟高貴、經典、傳統、深刻毫無關係。而我的消解是希望重新建構一種意義,對傳統藝術也是持肯定態度。我一直強調和捍衛傳統藝術的技巧和審美,譬如我的作品【我本將心向明月】,西方肖像原作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文化符號,古代花鳥畫也離開了原來的背景,它們組合到一起,顯示的是中國大門面向世界打開後,古今中外各類文化在一個時間段里迅速流向一個國家,這樣一種互動性刺激了一個藝術家的內心,讓他在腦海中產生一個新的圖景,而這種畫面是傳統的藝術方式敘述不了的。於是,我借用了西方當代觀念藝術的一些手法進行『混搭』。在我看來,手法是不會過時的,關鍵是能否做到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 但2000年以後出現的眾多當代觀念藝術,其中的中國符號已基本商業化了,無論是惡搞還是美化,無論以哪種面目出現,都只是將美術史的概念挪用一下,作品都很難再有批判性和反思功能。將人體畫和中國古代名畫混搭,就是如此。畫家是對西方當代觀念藝術手法進行了借用,但作品既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意義,也並未顛覆原作的意義,它只是一件商業化的作品,沒有任何文化內涵,這點才更致命。看起來,畫家似乎在走一條觀念藝術之路,而恰恰從觀念藝術的角度看,這種混搭一點都不新。不過,反對他的人也不懂得觀念藝術,不能接受他對經典如此『糟蹋』,這反倒讓一件無意義的事情顯得有意義了。 人體畫和中國古代名畫混搭,沒有顛覆藝術史,但顛覆了一部分對藝術史不了解的人的觀念。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