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三 拍假售假 假畫擊鼓傳花 據報導,上海收藏家蘇敏羅曾在翰海拍賣會上,以253萬元價格拍得一幅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結果被吳冠中本人鑑定是假畫。之後,蘇敏羅頗有信心地將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和【池塘】的拍賣委託人告上法院,要求撤銷合同並賠償所付費用。法院一、二審均以蘇敏羅簽字認可拍賣行的假畫『免責條款』爲由,宣判蘇敏羅敗訴。對於這樣的結果,連吳冠中都深感『無可奈何』。【拍賣法】對拍賣行有『不保真,不擔責』的規定。 鄧斌告訴記者,藝術品收藏本身是個極爲特殊的行業,和其他行業有很多不同。自古古董都是真假難辨,靠收藏者自身眼力辨識,這是古董業的一個特性。在今天全民收藏時代,需有完善的機制來保證投資者利益,這使得古董行業的誠信問題異常突出。他說,中國的書畫鑑定不夠現代意義的科學。過去一些老先生目鑒實際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不像其他學科那麼量化,有時『走眼』也很正常。現在已不是『走眼』的問題,『我看到很多造假的畫,已賣過很多次,假的都賣成真的了。比如有的上世紀90年代的畫,翻來覆去賣了10多回。像齊白石老先生的畫,存世量跟他畫畫的時間不成比例,目前市場上約有10萬幅,就算齊老畫了50年,怎麼會有這麼多畫?爲什麼那麼多呢?假畫一旦走向市場,就形成了價值,誰都不願讓他"死"在自己手上,肯定要想方設法賣出去,就像擊鼓傳花。』 『要知道,大多數成交額是由一些主流拍賣行業完成的,更多形形色色的拍賣行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很難不"取巧"。』資深藏家劉先生一語道破天機,『你想想看,一年兩季大拍,幾千家拍賣行陸續舉行藝術品拍賣會,有的拍賣行名不見經傳,卻動輒推出十多二十本圖錄,件件都是"精品""力作",這可能嗎?就算真的有,輪得到這些"非主流"拍賣行嗎?』 拍場技巧篇 三招斗贏拍場貓膩 許多人都知道拍場『水』很深,貓膩很多,投資者有何辦法應對這些拍場亂象呢?投資者不但需要有足夠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投資心態,謹慎交易、理性交易。 看透貓膩 不要輕易上鉤 爲預防知假賣假或『拍托』,投資者在參與競拍前最好先通過各種媒體平台或網絡論壇搜索一下相關信息,有些贗品可能會打一槍換個地方,之前已被曝光過;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拍品請教一些懂行的『老法師』,如該拍品公認的真品存世數量,真品工藝特點等,從而估計拍品真偽。對存在較大贗品可能的拍品儘量不出手。 規避貓膩 提前約法三章 在【拍賣法】尚未修改前,根據『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從行規,無行規從法律』的基本法律精神,投資者依然可以通過與拍賣公司單獨簽訂協議,單獨約定雙方權利義務的辦法,來規避【拍賣法】和拍賣行規的霸王條款。 預防貓膩 加強自身學習 當然,與買到贗品後通過司法途徑維權相比,事先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注意控制投資風險,儘可能避免買到贗品才是上策。對於如此混亂的拍賣市場,缺乏專業知識、風險承受力又較低的投資者最好不要涉足。(王嘉) 來源: 成都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