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艺术品拍卖乱象丛生 艺术拍卖市场延续下滑惯性(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3-11 17:15|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534| 評論: 0|來自: 成都日报

摘要: 乱象三 拍假售假 假画击鼓传花 据报道,上海收藏家苏敏罗曾在翰海拍卖会上,以253万元价格拍得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结果被吴冠中本人鉴定是假画。之后,苏敏罗颇有信心地将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和《 ...

乱象三

拍假售假 假画击鼓传花

据报道,上海收藏家苏敏罗曾在翰海拍卖会上,以253万元价格拍得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结果被吴冠中本人鉴定是假画。之后,苏敏罗颇有信心地将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和《池塘》的拍卖委托人告上法院,要求撤销合同并赔偿所付费用。法院一、二审均以苏敏罗签字认可拍卖行的假画“免责条款”为由,宣判苏敏罗败诉。对于这样的结果,连吴冠中都深感“无可奈何”。《拍卖法》对拍卖行有“不保真,不担责”的规定。

邓斌告诉记者,艺术品收藏本身是个极为特殊的行业,和其他行业有很多不同。自古古董都是真假难辨,靠收藏者自身眼力辨识,这是古董业的一个特性。在今天全民收藏时代,需有完善的机制来保证投资者利益,这使得古董行业的诚信问题异常突出。他说,中国的书画鉴定不够现代意义的科学。过去一些老先生目鉴实际也是一种科学,只不过不像其他学科那么量化,有时“走眼”也很正常。现在已不是“走眼”的问题,“我看到很多造假的画,已卖过很多次,假的都卖成真的了。比如有的上世纪90年代的画,翻来覆去卖了10多回。像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存世量跟他画画的时间不成比例,目前市场上约有10万幅,就算齐老画了50年,怎么会有这么多画?为什么那么多呢?假画一旦走向市场,就形成了价值,谁都不愿让他"死"在自己手上,肯定要想方设法卖出去,就像击鼓传花。”

“要知道,大多数成交额是由一些主流拍卖行业完成的,更多形形色色的拍卖行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很难不"取巧"。”资深藏家刘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你想想看,一年两季大拍,几千家拍卖行陆续举行艺术品拍卖会,有的拍卖行名不见经传,却动辄推出十多二十本图录,件件都是"精品""力作",这可能吗?就算真的有,轮得到这些"非主流"拍卖行吗?”

拍场技巧篇

三招斗赢拍场猫腻

许多人都知道拍场“水”很深,猫腻很多,投资者有何办法应对这些拍场乱象呢?投资者不但需要有足够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投资心态,谨慎交易、理性交易。

看透猫腻 不要轻易上钩

为预防知假卖假或“拍托”,投资者在参与竞拍前最好先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或网络论坛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有些赝品可能会打一枪换个地方,之前已被曝光过;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拍品请教一些懂行的“老法师”,如该拍品公认的真品存世数量,真品工艺特点等,从而估计拍品真伪。对存在较大赝品可能的拍品尽量不出手。

规避猫腻 提前约法三章

在《拍卖法》尚未修改前,根据“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行规,无行规从法律”的基本法律精神,投资者依然可以通过与拍卖公司单独签订协议,单独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办法,来规避《拍卖法》和拍卖行规的霸王条款。

预防猫腻 加强自身学习

当然,与买到赝品后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相比,事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意控制投资风险,尽可能避免买到赝品才是上策。对于如此混乱的拍卖市场,缺乏专业知识、风险承受力又较低的投资者最好不要涉足。(王嘉)


来源: 成都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