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還有再簡化的空間 漢字從產生以來的每一次簡化,都是漢字的瘦身健美,使之更易學更易寫更美觀,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然,個別字如何簡化得更好、更科學一些,尚可再討論、再斟酌,但漢字簡化的方向和趨勢是應該堅持的。 今天中國和世界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大變革時期,漢字不但不能恢復繁體,而且還可以再簡化,這是因為: 第一,簡化的必要性。文化既是歷史厚重的積澱,更是現實的一川活水。活在現實中的事物才叫傳統,無人用無人愛的東西是古董不是傳統。發展是事物的生命,簡化是漢字的正途。除了中國人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需要和喜歡學習漢字。但有些字包括最常用字還很不易寫,比如『謝謝』這個初學者就需要說和喜歡用的詞,寫起來卻很費勁。類似情況還不少,國家語委公佈的2500個常用字中10畫以上的就有1081字,15畫以上的就有145字,這些字寫起來麻煩,寫出來也顯得壅塞擠壓,既不美觀,也不方便,亟待簡化。 第二,簡化的可能性。祖先發揮聰明才智,造字有了規律,但並不是限制我們創新,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應該發揮聰明才智,發現新的規律,有新的創造與改進。新中國第一批簡化字就創造了不少新形式:比如省略原字形中部分結構,以剩餘部分作字(l-條);改變漢字局部達到簡化(如^-觀,變聲旁,a-骯,變形旁,-棗,局部換符);整字換符(|―東,行草楷化,t―席,異體選用);改變構造材料或造字方法(-淚,變形聲字為會意字)等。這些改法都有根據有創意,簡化並不突兀。比如繁體字的、、很難分清,而簡體字的書、畫、晝,則一目了然,孰優孰劣不言而喻。魯迅先生曾形象地說,[、這兩個字,『去叫孩子寫,非練習半年六月,是很難寫在半寸見方的格子裏面的』。字造得這麼複雜雖有其歷史原因,但今天來看,已沒有這種必要,只有簡化才能精緻靈巧,清晰疏朗,易學易用。 第三,已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即整體規劃,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專家集思廣益,總結提高。這些年來民間創造和使用了不少新的簡化字,有的很智慧很好看,已經成熟。1977年的『二簡』方案不宜全盤否定,其中有部分字簡化得好,可以正式使用予以推廣。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如果問計於民,包括徵求海外華人的意見,一定會有很多精彩的簡化方案,讓漢字易識、易記、易寫、易學。 (周溯源 張廣照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網)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