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合併了,主管單位、主辦單位都不存在了,但學報還在繼續出版,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記者發現,除【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也是一例。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創刊於1987年5月,1999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作為高校學報類公開出版物出版。2010年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更名為【克拉瑪依學刊】,原刊號作廢,主管、主辦單位由新疆石油教育學院變更為中共克拉瑪依市委黨校。 『自2008年休刊至今,編輯部發現有不法公司和個人盜用【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名義,非法出版【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並從中謀取大量不正當利益,』2010年12月出現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官網上的一份『嚴正聲明』稱,『自2008年1月起,凡是以【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名義出版發行的刊物均為非法刊物』。 出假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斂財。不過,這類假刊雖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只要稍作調查了解就能明白真相。更令人擔憂、對學術環境危害更大的,則是高校的正式期刊為了斂財而濫出增刊甚至假刊,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的文章得以發表,並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進入學術資源庫中,這不僅浪費了出版資源,還助長了學術腐敗。 假刊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據【法制日報】2001年報道,河北省承德醫學院學報某些編輯人員為了撈錢,竟私自出版盜版學報,在1993年9月到1998年6月間,該學報出了13期『克隆』學報:一樣的封面封底,一樣的裝幀設計,一樣的出版日期,外表相同而內容完全不同,以此收取占版費、審稿費15萬餘元。這種行為後來受到了新聞出版部門的查處。 2005年,教育部通報批評了東北師範大學主辦的【現代中小學教育】等期刊,稱這些高校主辦的期刊,受經濟利益驅使,出現了一些違反出版管理規定的問題,如濫出增刊、一號多刊等現象,以此作為創收手段,牟取錢財,『嚴重損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破壞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員朱曉東、宋培元等人曾對科技期刊出版亂象進行總結,他們認為,這種亂象主要表現為一些人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採取一號多刊或盜用別人期刊刊號出版期刊。一號多刊的形式包括:一些期刊以原刊號出版另外一種文字期刊、利用刊號出版會議或論文集、頻繁出版增刊、一個刊號出版不同版本期刊等。 亂象背後是錯亂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刊號的壟斷 期刊亂象的背後,是巨大的發論文需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瀋陽在2010年估算: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而背有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 『這其中的巨大落差導致問題叢生,包括論文買賣,假刊、一號多刊等期刊亂象,學術不端和學術泡沫等。』瀋陽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在他看來,巨大需求並不合理:『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只要參評職稱的,可能都得要發論文,這導致醫生、護士、記者、中小學教師,甚至國有煤礦工作人員都要發論文。』 2012年,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在校內進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職稱評審體制的不合理:『現在聽說護士提高級職稱都需要寫多少篇論文?好象有點荒唐。』『護士發表論文與她們的本職工作有很大的關係嗎?護士打針、換藥這些工作做得好,服務病人和配合醫生好不就行了嗎?南丁格爾有論文嗎?護士提高級職稱要寫論文幹什麼?到底是論文多的護士好?還是對護理工作熟練、對病人好的護士好啊?』 在中南大學的職稱評審改革中,張堯學明確表示:『臨床就不一定要有論文。』 醫療衛生領域是學術亂象的重災區,醫療類假刊和論文抄襲現象尤其嚴重。2010年,中國青年報曾報道一起連環抄襲事件,為了評職稱,一篇討論『宮腔粘連』的醫學論文,遭遇了16個醫療單位25人的6輪連環抄襲。有抄襲者承認,小醫院沒有更多的科研條件,發論文只是為了評職稱。 湖南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雲夢學刊】主編餘三定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學術評價過度量化的問題仍未得到緩解,反而評價越來越細,越來越量化,逼得大家去發文章。在高校,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統計論文數量,這逼得每個大學也要統計論文數量,大學則把任務往下面層層分解,『逼得大家只重數量不重質量』。 餘三定認為,學術期刊的亂象,板子不應打在期刊上,關鍵原因還在於學術評價體系的錯亂。他的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朱曉東等人撰文認為,科技學術期刊出現一號多刊等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國內期刊號控制太緊,迫使編輯部採取變通方式。『對科技期刊號政策上的長期控制,不僅影響了我國科技的發展和交流,人為地把期刊號變成「稀缺資源」,使一些想創辦新刊的單位為了獲取一個刊號,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期刊審批過程中「選擇」的隨意性,催生了不正常的申辦環境。』他們因此建議對純粹的學術類、技術類科技期刊從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也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學術期刊能夠靠版面費發大財,主要的原因還是變相的壟斷造成的壟斷高價,也就是審批部門人為地限制學術期刊的刊號,導致目前學術刊物太少,辦一個新的學術刊物太難,已有學術刊物變成事實上的壟斷造成的。如果審批部門能夠自由地放開學術刊物的辦刊規定,讓市場來進行自由競爭,不出幾年,那些專靠收版面費斂財的學術刊物馬上會被淘汰。』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